有一群为颜色而狂热的「视觉动物」,他们喝下一杯杯五彩斑斓的各色饮品,尝试着新酷的感官体验;他们穿梭在光怪陆离的各色门店,和不同朋友激发出电光火石;他们不停地拍照、分享、表达、思考,感受着颜色在创意、理念、产品、环境中新的生命力。
从过去到当下,颜色正一波又一波,冲击着新生代年轻人的社交生活和消费思潮。
欢迎进入明日浪潮系列专题:好「色」之徒——No.3历史篇。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万年前,人类起源的那一秒——
谁也没想到,那时一束光照进眼睛,不同波长的光源经过视神经,然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世界上最美妙的事物之一:#颜色#
不过几百万年来,都没人能说清或说全这个语言无法形容的东西。
如今,颜色早已不止红橙*绿青蓝紫,甚至有了种名字。
颜色也不再只是颜色本身。它随着整个人类艺术史发展演变,大到影响社会演进和文化更迭的轨迹,小到映射每个人的心理情绪、生活消费、社交表达。
▲图片来自: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这些变化都不是空穴来风。
我们习惯了色彩的无处不在,没人注意到它悄悄改变了一切。
颜色混沌史:黑非黑,白非白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牛顿说,要有光,就有了色彩。
当然,色彩不是牛顿发明的,而是牛顿在年用一个三棱镜将太阳光分离出了红橙*绿蓝靛紫的光谱,人们才第一次真正知道了色彩如何诞生。
可以说,光是色彩之母。
但历史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这是一种异端邪说,因为纯白的阳光被视为上帝的礼物,它不应该被混合和分解。
另一个让当时的人们费解的是:彩色光可以混合变白,而为什么彩色颜料混合就变黑了?
当然,这些后来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叠加就会变白,而颜料混合会因吸收越来越多可见光,逐渐无法反射任何可见光,进而越来越黑。
很难解释的是整个颜色史。
它可能比任何一部绘画史、材料史、光学史都要复杂。
因为它在各个领域都有一席之地,又和不同行业散落交织,但完整的研究少得可怜,给人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憾。
为了让这件事看起来简单一点,我想说说它历史上的最特别之处——多定义。
正如前面所提,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可能都对颜色充满困惑,且各抒己见。
在人类历史更久远的时间里,我们甚至无法用任何知识来解释色彩,只能凭借着单纯的视觉迷恋,从大自然中提取有色矿物,研磨成粉,再掺水添色。
▲图片来自:AncientOchres
已知的最早颜料,可以追溯到35万年的前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能从灰烬中提取深黑色的物质。
而现存最古老的人类艺术绘画作品,可以推溯到25万年前,人类已经用赭石提取来*、红、棕。
▲赭石造就了法国知名的拉斯科洞穴壁画
早期文明社会,人们开始学会从越来越多基础材料中,创造出大自然中不存在的颜色。
比如动物油脂、树脂做的灯黑色,明火燃烧骨头产生的骨白和骨黑。年前古埃及人发明的埃及蓝,已经学会用石灰、铜、硅石、泡碱加热,精确配比调出,堪比一场化学实验。
那时候,人们对颜色的理解也与现在截然不同。
对古希腊人来说,蓝不是蓝,而是叫「melas」,意指「黑暗」。蓝色对他们来说,其实就是黑的明亮版。在中世纪,蓝色也不是现在的冷色调,它被认为是一种暖色,象征着「最有活力的颜色」。
年前后,色彩制造商JohannJacobDiesbacht在实验室以胭脂虫为材料制造颜料时,因为混合了被动物血液污染的草碱,意外制造出了第一种现代人造颜料——普鲁士蓝。
这种颜色很快风靡一时,在绘画史上大放光彩。
其实,颜料本身不具有价值。但当他们转变成为色彩,被艺术家变成艺术品,潜力才被人们看到。
然后中世纪泥金手抄本里,开始出现明快的金、红、蓝;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一波又一波灿烂的艺术成就;20世纪的现代主义作品,更是令后世惊艳。
▲委拉斯凯兹的《英诺森十世肖像》,年创作
这也得益于19世纪工业革命的推动,更多化学物质作为工业副产品被制造,成了极佳的颜料和染料。
直到19世纪晚期,成品颜料的繁荣、金属颜料软管的诞生,才让价格低廉的合成颜料如蔚蓝、铬橙和镉*出现,更多前所未有的色彩也开始出现。现代科学更为人类带来了超出想象的新颜色,像荧光色、磷光色。
艺术家们开始为在色彩中眼花缭乱,在色彩的创作中疯狂,留下了无数的惊鸿一瞥。
▲梵高作品:《向日葵》《鸢尾花》
这是一段人类运用颜料、色料、染料或化学反应等方法,不断探索和发现色彩的奇迹之旅。
但就算到了这时候,色彩依然十分「混乱」。
色彩本身是客观的,但它的名字、它的定义、它的象征却不客观。
20世纪80年代一项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不同地域对色域划分很不清晰。比如朝鲜语有种颜色叫*绿色,它只是用来区分普通绿色。所罗门群岛环礁居民把色谱分为白色、暗色(含蓝色和绿色)、红色(含*色和橙色),对眼中所见有着自己的定义。
一个相关的趣味小知识是,橘子被引进欧洲,欧洲才有了橘色,此前都被叫*色或金色,这也是为什么金鱼不叫橘鱼。
这都是因为,色彩早已不是单纯的色彩本身。
它的意义,与人类的社会、文化、经济意义息息相关。
古代,紫色一直被认为是最尊贵的颜色,象征着一个社会最高的权力和荣耀。在中国,猩红色曾属于少数精英的特权,赤褐色则属于身份低微的农民,不同阶层的人都有着不同的颜色等级。
颜色,让世界各地都变成了不同的「大染缸」。
它可以是打动眼睛震撼灵*的原料,也可以是社会等级制度中的旧时荣光;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产业腾空而起,也是一位渺小艺术家一生的跌宕起伏。
颜色创世纪:从混乱中醒来
我们喜欢有始有终,不喜欢分裂断层,我们喜欢尽在掌握,不喜欢混乱无序。
所以,从牛顿的光谱理论出现开始,全球的科学家、艺术家、设计师都花了大量时间,都像要画出色彩界的《创世纪》一样,让人类牵起混乱色域的手。
德国浪漫主义画家菲利普·奥托·荣格年提出了球形3D颜色模型。同年德国诗人沃尔夫冈·冯·歌德在《色彩理论》一书,贡献了一种更以人为本的色彩感知分析——以红、*、蓝为主的著名色彩环。
▲菲利普·奥托·荣格的球形3D颜色模型
年,麦克斯韦根据三基色,奠定了现代色度学的基础。
到年,「孟塞尔颜色系统」的颜色次序制诞生,这是首个用明度、色相、彩度三个维度来描述颜色的系统,也是第一个被广泛接受的颜色管理系统。
不过当时,配色系统还未深入各行各业的实际产品中。
此时,很多染料厂和纺织厂开始发行各种色度的样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颜色产业也面临崩溃,美国纺织厂和制造商联合组建了纺织色卡协会,基于美国染料,开发了第一个全行业色卡和颜色趋势预测。
有一天,另一个行业的印刷师劳伦斯·赫伯特,还是遇到了颜色的麻烦。
他一直熟练调配设计师或客户要求的色彩,但有次客户坚持说,他印刷出来的颜色不是自己要的,也就是这次之后,赫伯特觉得:是时候做一套人人都能通用的色彩语言了。
这也就是后来名声大震的彩通(PANTONE)色卡的灵感源头。
赫伯特在年向21家油墨制造商提出了彩通配色系统合作协议,讲述这台系统将如何给全球的设计师、制造商、零售商、消费者都带来新的突破。
彩通的全球应用之旅也至此开始。
年,第一套为艺术材料设计的彩通配色系统发售,每个细微的颜色开始有了独有的编号和色卡,每个特定的颜色也能根据说明清晰混合而成。
在充满活力的60年代,彩通首个配色系统里的宝石红、玫瑰红、反射蓝……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在各行各业放射诱人的光彩。
它走到了全球每个角落,也像回到了缤纷的中心。
随后几年,彩通为颜料、塑料、粉末涂料、屏幕技术、纺织品都加入了配色系统,建立起一套最通用的色彩语言,色彩开始真正成为一门大众的生意。
年,乔布斯站上苹果发布会的舞台,激动地亮相苹果第一款iMacG3台式电脑,所有注视着的人都瞪大了眼睛——它脱离了市场上所有清一色的米白色电脑,在那蓝色的半透明壳上,闪烁着科技和未来的光芒。
很快,iMacG3的葡萄紫、句子橙、草莓粉、酸橙绿等多彩配色汹涌而来,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电脑的想象,也让人们看到了颜色在商业上的无穷潜力。
色彩的生意逐渐受到重视,色彩的生意也越来越有序进行。
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就是每年年底彩通推出的「年度流行色」。
自年来,彩通的色彩专家就通过对全球各个领域的变化,寻找一种能捕捉时代精神的色彩作为年度流行色。它用色彩来表达全球的文化情感和态度,通常也能切中人们难以言明的内心,然后掀起一股新的色彩浪潮。
年度流行色的背后,也潜伏了科技、时装、家居等各行各业最新的商业趋势。
就算人们不打开社交媒体,完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