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海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湖,中国古称雷翥海。它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中亚的两条主要河流锡尔河和阿姆河从这里流过。
年代,苏联*府决定将河流改道,以便在沙漠地区发展棉花工业,由此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生态灾难之一。到年代,锡尔河和阿姆河已经无法到达咸海,咸海已经缩减到曾经的一半大小,并最终分裂成独立的湖泊——哈萨克斯坦的北咸海和卡拉卡尔帕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自治共和国)的较大的南咸海。
今天,这片干涸的海与生锈的渔船一起,搁浅在绵延的荒芜沙漠中。
咸海-
在年代之前,这些船只会捕捞鲟鱼、鲤鱼、鲃鱼和鳊鱼等鱼类,供应给整个苏联。
随着咸海的干涸,剩下的一点水源,不是太咸就是被化肥污染。夏天炙热异常,而冬天温度则急剧下降,捕鱼业因为气候的变化而时常陷入了停滞。
年,哈萨克斯坦*府与世界银行合作,试图扭转这一灾难。解决方案是在咸海南部建造一座13公里长的Kokaral大坝。多亏了大坝的阻拦,海水外流终于停止了,局势得以稳定甚至逆转。几年后,水位开始上升,动物群慢慢恢复,渔民又开始工作了。
曾经搁浅在距海岸线公里的前港口城市Aralsk,水位在逐步回升。年,“大海”曾经距离80多公里,现在距离最近的房屋只有20公里。超过15种鱼类已经重新出现,使渔业生产从年的吨扩大到今天的吨。捕鱼业也有了复苏的希望。
法国摄影师DidierBizet来到位于咸海北部的小村庄Tastuker,记录了这里正在不断变化的渔业现状和当地人的生活。
大坝建成几年后,妻子Akerke和丈夫Nurzhan搬到了这个村子,以捕鱼为生。Nurzhan和他的兄弟Eibolar,以及村里的其他渔民,必须在艰苦的环境——夏季45度的高温和冬季零下25度的低温——里面每周工作7天。
尽管如此,他们所有人和自己的孩子们,都感受了到对未来的一些希望。萦绕了几十年的咸海干枯的噩梦,可能将会褪去成为记忆。
冬季的咸海则是另一种景象。
冬天,在靠近哈萨克斯坦沿岸的咸海边,气温长时间维持在零下20-30度左右。普通的砖房,并不能抵御这样的寒冷,当地人在此建起了古代哈萨克游牧民常用的毡房。他们在室内生火,并用传统的羊毛地毯铺在地上来保存温度。这里的冬天生活非常严酷,自来水和油料需要用车从上百公里外的城镇运过来。尽管条件相当恶劣,但是当你感受到从海上吹来的刺骨寒风时,你会庆幸自己有一个小村庄成为定居之所。
冬天的时候仍然有一些勇敢的旅行者,会冒险到这里参观冰封的海面,但是这里的环境却充满了危险。有的当地人也因为超速和酒驾,而在道路上意外死亡。
寒冷与荒漠带来的威胁无处不在,但是对于在此以捕鱼为生的人来说,他们觉得冬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夏天的温度太高,春天的道路又太泥泞,所以冬天在冰面上捕鱼则是一个不错的折中选择。尽管在冬天仍然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穿着厚重的工作服忍着寒风,才能有所收获。
每家每户都通了电和卫星电视,他们能够收看到阿斯塔纳的电视节目以及足球比赛,有的在此工作的年轻人还可以上网看Facebook和Instagram,对于他们来说,上网比纯净水更重要。
漫长的冬天似乎一眼望不到头,白雪和寂静的环境,提供了某种惬意的宁静。同时又让人感到生活的沉重和艰辛,在那些明亮的浮冰背后,是当地人必须面对的一日又一日的生活。
摄影:DidierBizet
编写:吴鞑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