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艺瀚罗四维
从哈萨克斯坦回到巴黎已近大半个月。从整理采访、后期剪辑、配音配乐到整理照片、写几千字的文字稿、回馈受访者和联系人…做完这些工作,十三天的哈国探行收获的信息逐渐清晰起来,对哈国的印象也渐渐丰满——它们终将随着时间定格在这些照片当时的瞬间中。
那些没有被编进故事,也没有被写进文章里的小精彩,也许反而会成为一个闪光的镜像,在记忆中闪光。在这里,我摘录其中的几个片段,与大家分享。
搭配这段我们拍摄的哈萨克斯坦风光片,效果更佳~
(1)阿斯塔纳:高大上的背后……
阿斯塔纳现代化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哈萨克斯坦这个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依然陌生的邻国,如今已经悄然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五国之一,它的GDP已经跨入全球50强。
步入世界上最大的帐篷——阿斯塔纳的沙特尔可汗购物中心,站在它高耸的穹顶下,令人感到炫目。然而,就在这个堪称神奇的城市,我们也同样因为每次出门叫不到“正规”出租车而苦恼,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公路上穿梭奔跑的丰田和现代,盼望哪辆能停下来载上我们——在哈国只要是辆车,就可以是出租车。
在新城区,上班族想要填饱肚子,只能去购物中心最上层的“大时代”吃各种快餐。阿斯塔纳由于发展得太快,很多方面的设施还来不及让跟着它的发展脚步来到这里的新居民感到方便和舒适。
(2)阿拉木图:写在“过去式”的首都
在前首都阿拉木图,从语言、建筑、饮食到制度、思维模式,俄罗斯的影响仍然无处不在。
在苏联时期,这里曾是中亚的第一大城市,也是金融和商业重镇。在很多方面,阿拉木图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化水平,欧式酒吧和咖啡馆聚集的区域有如北京的三里屯。无论是在市内市外,传统的巴扎经济仍然在哈萨克斯坦城乡商业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之前,中国商品就早已走进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阿拉木图市主要的市集“绿巴扎”,售卖大量当地生鲜食品和民生必需品。来自不同地区的中亚文化在这里融合。即使位于市中心的繁华地带,你仍然可以在这个集市里找到能想象到的几乎所有商品。尽管被贴上不同的产地标签,所谓“品牌”商品的实际来源却并没有多大变化:它们80%以上都来自中国。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二三十年前中国城市的影子。
(3)夹缝中的平衡与发展
哈萨克斯坦的联通欧亚的地理位置对于中国来说至关重要。早在15年前,中国就提出了能源输送走廊的设想,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雏形也在这里形成。
哈萨克斯坦曾经有句古话证明自己的地理位置有多么险恶:北有熊(俄罗斯);东有龙(中国);南有火(印度),他们还把自己民族哈萨克族形容为世界上“最苦难的民族”。而今天,聪明的哈萨克人渐渐学会如何与这些强大的国家做邻居,如何在平衡中求稳定,在稳定中实现利益和寻求发展:一方面,哈萨克斯坦积极倡导成立以俄罗斯为主导的经济联盟“欧亚经济联盟”,参与打造该区域拥有1.7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市场;另一方面,哈萨克斯把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排在“最优先”级别,积极将中国的资本与本国的建设需求结合。
哈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以强大的领导力以及对经济发展清晰的远景规划,把这个国家成功的带入到了人均收入高达1万3千美元的中高收入国家。他还规划要在未来30年内,让哈萨克斯坦成为世界上最发的30个国家之一。在这样的预期中,支持纳扎尔巴耶夫的民众的确占很大比重。“我希望他一直在位,即使是他有了接班人,我也希望能延续现在的经济*策,维持国家的发展势头”,我采访的人们几乎都在用不同方式,表达这样一个相同的意思。
同时对于中国人,对于中国企业,大多数哈萨克斯坦人态度非常务实:“那些帮助我们发展经济的人,就是我们的伙伴。我们并不处在剥削和不平等的关系中,用资源换发展,用业务换来税收,用合作换就业,这正我们国家需要的,也完全平等。”与中石油公司在中哈天然管道项目上合作的哈方副经理这样评价中国投资者在哈国的经济活动,“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
(4)“一年刮一次风,一次刮一年”
中石油公司的中哈天然气管道四条管线一共全长公里,在哈国境内公里,占到70%以上。自年底第一条管线投产以来,经过哈萨克斯坦境内的ABC三条管线一共向国内输送了超过亿方天然气,未来每年的输气能力可达亿方,占中国进口国外天然气量的一半以上,也占到国内天然气使用量的五分之一。
管道沿线有一些压气站站,经过加压,管道能提高输气量,使天然气走过一千多公里,到达中国的新疆地区。C线有8座压气站,目前两座已经投产,还有两座今年十月投产,还有四座会在明年投产。
我们走访了C线的八号压气站施工现场。这座站的中方工程队以高效著称——哈方工程队工期需要两年半的项目,他们八个月就建得差不多了,然后收拾好队伍,马不停蹄地又出现在下一片荒芜人烟的工地上。他们就像艰苦的开荒者,日夜兼程,不(自)知疲倦——他们看到天际初升的朝阳,看到挂满繁星的夜空,但也得忍受平原上挂起来要命的风。他们笑称:“我们这里一年只刮一次风,一次刮一年。”
(5)那位牧马人
如果说在阿拉木图的经历中还有什么我不愿意忘记的细节,那么这位哈萨克牧马人应该算其中一个。当时我们正在寻找一片广阔的、后面还可以看得到天山山脉的草原。我们的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着,忽然我看到了远方一个骑着马的背影。于是当即调头,在当地司机的帮忙沟通下,我们提出想借用一下他的马拍点东西。他点头答应了。在后来至少五十多分钟的时间里,他都保持这个姿势静静地等着我们,看我们各种拍他的马群,各种骑在马上走来走去说台词。不紧不慢地,我们都拍完了,临别时才知道,他当时正准备离开,赶到下一个山头去。我们在各种汗颜中,正准备在刚才“象征感谢”的几百坚戈上再追加一些,他已经挥过手,匆匆地骑上马,牵着狗离开,留给我们一个远去的背影。
(6)“记者同志,你认不认罪?”
我当然不会忘记还有狗血的这一出:由于采访的行程安排,我们没有及时办理落地签证,准备补办时遭到言辞拒绝,一行人被强请到法院,接受法院审判。
我后来才知道,这的确不是可有可无的暂住证,绝对值得你在到达的头五天内,什么重要的事情都放到后面,带上安排你来哈国的邀请人,查好这个在老城区犄角旮旯的地址,老老实实到当地的移民局盖上这个章。
我甚至有过“逃离阿斯塔纳”的打算:比如托人在机场找关系,然后在其荫庇下,以“初次来并不知情”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以“下不为例”的保证蒙混过关。
但是这个颇具冒险精神的算盘马上被下面这些看起来更加可行的选项粉碎:1.最好的情况是在机场被拒绝离境,回到移民局,以“排队填表等待”,再换地方“排队填表等待”的姿势,在哈国继续耗上一两周,缴纳罚金,补办落地签证2.要么就在机场缴纳高额罚金,立即驱逐出境且五年内禁止再次入境3.蹲7-15天监狱再缴罚金。
我们当中谁也不愿意用亲身经历去验证哪一个选项会中标。于是一致同意默默忍受各种排队各种等待,最后在“认罪申明”上签了字。因为这种事情在他乡被告;因为旁边有一个女翻译不停地对我们念叨这只是“走流程”;因为我们身边又忽然赶来一个披着风衣,拎着公文包,不跟我们说话就开始用俄语为我们辩护的辩护律师;还因为法官看着我们的模样到后来自己都有点忍俊不禁……总之整个庭审过程都充满了喜感。
这种老土到家、极其苏式的规矩竟然还能在这么高大上的新首都延续下去,我百思不得其解。所以在整个事件中,我都怀疑,三个选项中的共同点“交罚金”才是真正的关键字。
折腾了两天,终于补办成功我们的落地签证。我们的邀请方女孩由愁苦变得一脸兴奋,她略带尴尬地说:“对我来说这可真是很开眼界的一次经历,很抱歉我们国家对中国人还有这么奇(bian)怪(tai)的规定。”
……
(7)更多内容预告
和哈国羊肉串一样香的哈萨克斯坦新鲜报道即将从“第一财经”平台各种出炉。
第一财经日报:哈萨克斯探行记
第一财经电视《财经早班车》:哈萨克斯坦:马背上诞生,能源中腾飞
将在11月5日(周四)同步刊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