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2/5/28 13:16:00
临江文苑名家约稿作者简介:王月鹏主要作品有《海上书》《怀着怕和爱》《烟台传》《拆迁笔记》等十余部,曾获百花文学奖、泰山文艺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现居烟台。徐福东渡在胶东一带,古时有“三神山”的传说,认为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他们这样讲,是有他们的“现实”依据的,因为胶东一带常有海市蜃楼奇观,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只能借助于想象。再者,距离登州不远处,是庙岛群岛,再远的还有日本诸岛。当时渔民出海,一定是见过这些岛屿的,他们在向别人讲述的时候,对于其中解释不清的部分,难免就赋予了一些神秘色彩。在上古之人眼中,大海是一个充满了黑暗恐怖的地方,他们认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所以称中国为“海内”,称外国为“海外”。“三神山”的传说,包含一种拓展了的对于世界的认知,他们觉得大海的彼岸还有很大的疆土,属于另一个同样的现实世界。后来,在方士们的讲述中,便将海中岛屿演化成了“三神山”。但在现实中,所谓三神山,关于方丈和瀛洲的具体记载很少,人们谈到仙境,更多的是指“蓬莱”。东夷海边是神秘之地。每天生活在这里的人,并没有觉得神秘,日常的生活将神秘感消解得几近于无,当习以为常的生活被外力打破时,那种神秘又会以一种更加神秘的方式显现,面孔竟然变得越发清晰起来。徐福故里是经常可以看到海市蜃楼的。徐福后来选择了用海市蜃楼一样的想象来应对最严酷的现实,而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也臣服于这个来自齐国的方士所描述的想象。在盛行方士的东莱,徐福有着与他的方士同行们不同的大构想,他既不满足于作为一个方士所期待的那种被欣赏被器重,又不畏惧当时最为恶劣的社会环境和*治压迫,他以勇气和智慧去解除自己的困境,践行自己的抱负,使自己与其他方士区别开来,甚至,使自己所创造的避乱世于一隅的“小环境”与当时动乱的社会大环境区别开来。与徐福同时代的方士,还有卢生、侯生等人,他们不仅通晓方术,而且熟知天文地理及航海知识。他们抓住秦始皇性格中的某些弱点,以入海求仙为名,骗取巨量钱财,大肆挥霍。他们知道找不到长生之药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却没有为自己准备一条切实可行的退路。在找不到仙药的情况下,卢生、侯生等人采取了各种欺骗手段跟秦始皇周旋,甚至诽谤秦始皇,为了逃避惩罚,他们狼狈逃亡。与他们相比,徐福更决绝,更智慧,更有远见和胆识,他没有给自己留下后路,他漂洋过海,从海上开创了一条路。他是最早探索海洋出路的人。一直向东走。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人们常常止步于海边。而徐福,是突破大海的第一人。依靠简单的航海工具,他在波浪之间寻找路,在海的尽头开拓了另一个空间。这是一次伟大的出走,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都早了一千多年,他走过的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甚至可以说,是一条前人不曾想过的路。之前,他的先人曾经走过一条东迁之路。关于莱国东迁路线,史书并无记载,大约该是沿着海边走的。因为海边有很多河流的入海口,有水可供人畜饮用,还有丰富的海产可以充饥。那时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路,沿着海边走,起码不至于迷失方向。到了后来的徐福东渡,不仅路线扑朔迷离,就连出发地和落脚地至今还存有争议。关于这次出走,《史记》是有明确记载的,但是从哪里启航,最终去到了哪里,并无详尽记叙。“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寥寥数语,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据考古发现,日本和朝鲜都发掘出了中国春秋时期的大量古物,这说明了多年前,已有人走过通往朝鲜半岛和日本的航路。在大海之上,他趟出了一条路。出走是艰难的。更为艰难的是,出走以后再该如何?徐福要克服路上的问题,抵达目的地后还要重建新的生活。这牵扯很多具体的问题,是一件高风险的事。作为一名方士,徐福对此显然是知晓的,他对于自己的去向,有着理性的认知和缜密的谋划。一个对国家和社会现状具有清醒认识,且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成什么的人,即使在当下也是大智者。徐福以寻仙求药为由,率三千童男童女,加上百工和弓箭手,大约要在万人以上,浩浩荡荡名正言顺地从秦始皇眼皮底下出走了。其实,仅从这支出走队伍的结构和组成来看,移民倾向是很明显的。徐福把这些缜密周到的准备,归结为祭献神仙的需要。这个理由契合了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心思,获得他的信任。秦始皇因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已经上当受骗很多次了,按照他的警觉,对徐福的大动作理应有所质疑。他最终选择了信任。他迫切寻求长生不老的药,恰恰反证了他当时的身体状况,这是他最大的心病。他是有些急切的,以至于死在寻求长生不老药的途中。距离徐福最后一次出海70多年后,汉武帝也派人到东莱郡寻仙求药,并且先后八次亲临东莱郡。方士少翁、栾大等人设置了各种骗局,最终被识破,搭上了性命。汉武帝最终“刹车”了,宣告中止求仙活动。他没有像秦始皇那样死在寻求长生不老药的路上。徐福东渡是当时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