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知识点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地理位置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海。
二、地形特征
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土高原。
三、气候
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四、黑土地和*土地
1、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2、*土高原被深厚的*土所覆盖,*河、海河从*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土地”
3、“黑土地”与“*土地的自然差异”
黑土地
*土地
位置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土高原
自然条件
地形
东北平原
*土高原、华北平原
温度带
中温带和寒温带
暖温带
干湿区
湿润和半湿润区
半湿润和湿润区
生态环境问题
黑土流失、土层变薄,
肥力下降,沼泽湿地,森林破坏严重
严重的旱涝、盐碱、风沙危害
水土流失严重
五、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一)自然条件
1、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二)主要作物
1、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
2、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三)自然灾害
灾害及成因:华北平原和*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1、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微课视频
课后习题课文图片详解
同步练习
1.关于北方地区的地形的说法,正确的有()
A.北方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B.北方地区的地形以丘陵和盆地为主
C.太行山将*土地分为南北两部分
D.长白山将黑土地分为东西两部分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北方的主要地形和土壤。
答案:A
解析:北方的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土高原;东北平原是黑土地,太行山将*土地分为华北平原和*土高原东西两部分,故选A。
2.下列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能反映北方地区气候特点的是()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气温的曲线和降水的柱状图的判读及北方的气候特点。
答案:C
解析:北方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在0℃以下,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上图中只有C符合这一特点,故选C。
3.下列关于北方地区旱涝灾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夏季风活动很强的年份,易造成北涝南旱
B.春季降水少,气温逐渐升高,干旱严重
C.夏季降水过分集中,许多河道排水不畅,常形成涝灾
D.夏季气温高,降水量少,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干旱严重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北方旱涝灾害的成因。
答案:D
解析:北方夏季降水多,容易形成洪涝灾害,故选C。
下列各省级行*区中,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北方地区的范围。
答案:C
解析:①②③④分别是湖南省、山西省、甘肃省和山东省,除了①湖南省属于南方地区外,其它省区都属于北方地区,故选C。
5.下列语句中,描述北方地区的是()
A.旱地麦浪泛金*,大地笼罩青纱帐
B.*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答案:A
解析:“旱地”、“麦浪”、“青纱帐”是北方地区的景物;“*梅时节”下雨应该是南方江淮地区;“大漠”应该是西北地区的景象;D选项描述的是西北地区内蒙古高原的景色。故选A。
6.下列不属于我国北方地区共同具有的自然特征是()
A.河流冬季结冰
B.植被类型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C.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D.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了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
答案:B
解析:我国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冬季会结冰;主要地形区有*土高原、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植被类型主要包括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故选B。
7.关于华北平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华北平原土壤贫瘠
B.华北平原属于暖温带的半湿润地区
C.春旱、夏涝、土壤盐碱化是威胁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
D.华北平原被称为是“*土地”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华北平原的气候、土壤和自然灾害。
答案:A
解析:华北平原是由*河、淮河和海河等冲积而成,土壤比较肥沃,故选A。
8.下列关于我国北方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B.有世界上最大的*土分布区
C.有我国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
D.山脉主要有长白山、秦岭、大兴安岭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北方地区的地形。
答案:B
解析:北方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其中*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土分布区,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是我国第二大平原,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太行山等。故选B。
9.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是()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解决华北平原春旱的措施。
答案:D
解析:题中四项措施都可以缓解华北平原用水紧张的状况,问题在于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引发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华北平原人口密集,必须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以提高农业产出;直接利用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灌溉会影响农作物生长,甚至会引发“公害病”。只有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才能缓解用水紧张,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故选D。
10.有关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以旱地为主
B.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
C.耕地面积广,水源充足
D.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华北的耕地类型、农作物的熟制、农作物的种类等农业生产情况。
答案:A
解析:华北地区的耕地以旱地为主;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耕地面积较广,但水源不足;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作物。故选A。
11.制约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多高原山地B.能源不足
C.劳动力资源不足D.水资源紧张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制约华北农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D
解析:华北地区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河流少,水源短缺,但人口多,耕地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资源紧张。故选D。
12.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差异很大,下列叙述与我国北方地区相符的是()
A.民居屋顶坡度较大,墙体较薄
B.河流流量大,汛期长,泥沙含量小
C.水运是当地人们常用的一种运输方式
D.当地的一些剧种,如梆子、秦腔,唱腔高亢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北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答案:D
解析:北方降水较少,房顶坡度较小,冬季寒冷,墙体较厚,利于保暖;降水较少,河流流量小,汛期较短,植被覆盖率较低,河流含沙量较大;水运是南方的传统运输方式,北方以陆上运输为主;受地形开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北方的剧种唱腔高亢。故选D.
13.华北平原春旱的自然原因是()
①春天降水少,气温上升快,蒸发量大②河流少,且径流量小③水土配置不合理,地多水少④人口多,工农业用水量多⑤水资源污染严重,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⑤D.①②③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能否区分华北春旱的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
答案:D
解析:④⑤属于华北春旱的人为原因。故选D。
14.在烟台工作的小华准备回老家广州探亲,他想给父母带些北方的特产水果,应该选择()
A.芒果B.苹果C.荔枝D.火龙果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北方产哪些水果。
答案:B
解析:选项中只有苹果是北方水果,而且是烟台的特产之一。
二、综合题
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_______海,A是_________高原,其主要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严重,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2)北京所处的经纬度为(______,____),气候特征是:___。
(3)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但纬度偏高,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差,农作物只能____________(作物熟制)。
(4)5月16日,京城再次遭遇昏*的雾霾天。空气中的污染物得不到及时扩散,浓度迅速上升,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已达六级严重污染。市环保监测中心发出提醒:所有市民减少户外运动。雾霾天气是空气质量恶化造成的,试说出一项产生大气污染的原因:___________,相应的有效治理措施是_________。
答案:(1)渤*土水土流失(2)°E40°N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3)一年一熟(4)原因: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燃烧垃圾、废弃物;化学品泄漏等措施:治理工矿企业的废气排放;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规范垃圾、废弃物处理;防止化学品泄漏等
16.读北方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数字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山脉),⑦(山脉),③(地形区),④(海)。
(2)⑨是省区,该省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油料作物是,作物的熟制是或。该地春季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
(3)图中②⑤⑥山脉中,属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的是,属于二、三阶梯分界线的是,属于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的是(填数字与名称)。
(4)a河流是,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b河流是,它纵贯个省市,沟通了大水系和一系列湖泊。
答案:(1)长白山阴山内蒙古高原*海(2)山东小麦花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春旱(3)⑥大兴安岭⑤太行山②秦岭(4)*河京杭大运河65
●●●END●●●
来源丨网络欢迎收藏及转发至朋友圈
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