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们是“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的光荣团队”,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
樟洋渡槽项目
在这群“时代楷模”建设者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精益求精,奉献智慧,追求卓越,率先采用了同类型最大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形薄壳渡槽等四项技术,历时三年,完成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中的樟洋渡槽项目,创下了当时的“世界之最”,只为那一渠碧水润粤港。他们就是中国能建葛洲坝一公司的建设者。时代楷模铸就民生工程
《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年到年,香港连续9个月滴雨未下,当年万香港同胞望水兴叹。为了缓解香港的用水问题,年12月,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中央财*拨款万元,建设东深供水工程,即东江—深圳供水工程,跨越中国广东省东莞市和深圳市境内,引东江之水以济香港。
东深供水工程在年首次完工后,又经过三次扩建、一次改造,最终满足了当前香港约80%的淡水需求,成为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线。全力保障香港生命线的过程中,葛洲坝建设者们开山劈岭、修堤筑坝、架槽引水,建成了一条横跨粤港两地的东深供水工程。技术创新的实践者
渡槽是一种输送渠道跨越河渠、溪谷、洼地和道路的架空水槽,也叫“河上河”。上世纪90年代,香港人口已趋于饱和,经济发展规模也趋于稳定,东深供水工程历经几次扩建后,水量已能基本满足需求。但很快,随着珠三角一带经济迅猛发展,东江水河道里污染现象日益明显。怎样才能迅速并彻底改善水质?架在空中的渡槽成为首选。樟洋渡槽是广东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沿线三大渡槽之一。年8月,葛洲坝一公司就接到了樟洋渡槽的施工任务。“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从第一代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们传承下来无惧挑战的勇气和担当,让中国能建葛洲坝建设者扛下了工程改造任务。初涉项目,葛洲坝一公司就遇上了一个世界性难题——“东深供水改造工程设计的年供水能力是24.23亿立方米,每秒通过管道的水流会达到立方米,这样的体量,在当时世界上都没有先例。”时任东深供水樟洋渡槽项目经理的贾志营回忆说,“当时这也是葛洲坝一公司第一个渡槽项目,没有成熟的施工技术人员、没有经验可供借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从零开始,才可能打开一番新天地。”贾志营给项目部员工鼓劲时说,“学习、创新,就是我们突破的工具。”在施工过程中,葛洲坝建设者在不断摸索、学习之中,突破一个个业内难题。面对渡槽伸缩缝处理的难题,项目部曾多次组织讨论,并结合箱涵施工经验,最终拿出了技术方案,圆满实现了“滴水不漏”的目标。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部与业主一道,在世界上首次运用了工程全线自动化控制系统,有效确保了施工工期与质量。在技术创新中,他们勇于尝新、大胆实践,采取移动模架等新技术,使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整体攀升。繁荣粤港的见证者
时隔20年,让很多记忆渐渐消褪,但东深供水樟洋渡槽工程里的许多故事不应被遗忘。如今东深供水工程供水量从最初的3亿立方米增加到24亿多立方米,工程供水能力大大提升。每年24亿立方米的东江水让香港迅速摆脱了水荒困境,迎来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曾经的多个日夜,多名葛洲坝建设者们胸怀祖国,心系同胞、全力保障香港供水生命线,不断增强香港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汇聚爱国爱港强大正能量的先进事迹在社会各界传扬。截至年底,东深供水工程累计向香港供水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半洞庭湖的水量。这项年诞生、历经四次扩建改造的供水工程不仅已成为整个大珠三角区域内最为珍贵的“水源生命线”,也给全国跨区域调水以及水质保护工作树立了典范。一渠碧水润粤港。被誉为“生命水、*治水、经济水”的东深水持续渗入到香港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也见证着香港的繁荣发展。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者们,还将继续担负粤港两地人民安全优质供水的使命,任重道远,传承不息。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素材来源: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编辑:中国能建新闻中心往期精彩回顾中国能建再获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A级中国能建亮相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签约!纳米比亚湖山铀矿采矿服务项目宋海良到海南大学实验室项目调研中国能建一季度新签合同.72亿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