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简介
刘志超年出生,教授、享受国务院*府特殊津贴,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省旅游摄影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高教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新华社中国图片社特聘摄影师。曾任辽宁大学大副校长、副书记、博士生导师、省*府参事、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摄协主席等。
年以来,作品参加全国摄影艺术展、参加上海、黑龙江、西藏、青海、平遥、成都、桂林、北京摄影周、北京国际影展、全国影展、以及参加美国休斯顿国际影展、日本友好县展等。先后出版学术著作、艺术专集20余部、国家、省级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省10余项研究课题,2部著作获省*府级社科学术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网、人民画报、中国摄影家、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刊物发表文章及评论数十项,发表作品千余幅。中摄协成立五十周年荣获"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先后获沈阳市、辽宁省劳动模范。年至今作为创办主持公益性《影像评论》学术论坛人之一。
旅游摄影的点滴思考
撰文、摄影:刘志超
旅游摄影四个字的组合,几乎成为中国专有常用的词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用照相机、手机、飞行器记录旅游风景、人文风情已成为大众不可或缺的随行工具。旅游业的振兴加速推进了大众化摄影时代的到来,摄影又助力于旅游业的连锁性科学发展。由此,中国各地区民间旅游摄影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日益壮大火爆,因旅游而摄影的浪潮,又催化了为摄影而旅游的新型文化业态的崛起。旅游摄影在国内外掀起风起云涌的热潮,令世人惊叹而瞩目,所到之处人财两旺,表达了中国人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底气。中国特色的旅游摄影已成为区别于他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涌现了难以统计的摄影精品力作和摄影精英人才。
其实旅游摄影的内涵是一个宽泛而难以界定的兴趣取向与多重的文化现象。旅游与摄影两者均有各自丰富多彩的选项和概念。在当今读图与新媒体互联网时代,中国的摄影为旅游业的增值增量、提速提级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旅游的影像传播、文化的传承、历史的诠释以及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之陶冶,已离不开摄影先行这一物质与精神的载体。仅辽宁省旅游摄影协会就达余人,再加全省兄弟协会的合力,尤其又在辽宁省摄影家协会的通力协调服务下,摄影始终以强大的优势,为辽宁文旅事业、本土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诚然,从专业角度论,旅游摄影并不属于摄影门类的某一分支,但可以界定它是跨界别融合的多行业摄影,它应是多元化、多样化、多维度、多需求的产业运营活动和文化育人、文化惠民建设。就摄影而言,传统的景点式旅游,为专注性摄影创作带来选项的局限性。因此,摄影人为了创作逐渐借助旅游可用的信息资源,在探索开发新的创作题材与旅行采风路线。诸多旅行社也在依据摄影人的专门需求,开发出为摄影而旅游的新业态。尽管这种“聚团”创作有其作品雷同的弊端,但只要大家均有独立的思考和个性化创作,同样有用武之地。当前,专为摄影创作提供项目、提供职业化服务的旅行社越来越多。自我设计、独来独往、自驾行的个体与小组旅游摄影,越来越成为当下的时尚之举,而且创作成果颇丰的概率常常高于其它旅游模式的人群,这一趋势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可持续发展。
几十年来,中国的旅游风光摄影尚没有走出固化的思维定式和陈旧的纪录方式的怪圈。风光摄影的体裁、题材、影像表达方式极其单一、乏味,同质化、同类化、重复性创作尤为突出。客观的纪录性文献片太多,主观创作的艺术片太少;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休闲片太多,独立思考、富有隐喻内涵、诗意性的另类作品太少。令读者审美疲劳的图片阅读状态,不仅在旅游摄影中蔓延,在其它门类摄影中也屡见不鲜。其实上述缺失是普及与提高中存在不可逾越的问题,但应有高度的自省认知。
笔者认为,为旅游而摄影的作者应在增加审视力、阅读力、鉴赏力和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尽早闯出模仿学习阶段,增强新时代新旅游的摄影观念,走个性化创作之路。旅游摄影不单单是纪录实存影像、唯美求真、见证经历的过程,还有更高功能是用哲学的思维统领和观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命与自我的大千世界,寄情于景,精准抒发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由复制影像转化为创造影像;旅游摄影不单纯是纪实风土人情、山光水色的娱乐性消费,还有更高的品位是万象融入神思,身入、心入、情入景色的生命、生存、生机、生活的肌理中,发掘所要生成影像背后隐喻的情思和意境,用扣人心弦的视觉语言和巧妙的艺术手段构思整合、凝练影像,将“表象”转化为“心象”。让创意的影像由实景的现实王国升华到理想的王国,成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佳作。风光摄影不仅仅要创新传统摄影,弘扬传统中厚重的中国文化根基与民族血脉。还可以从传统纪实摄影延伸到“纪虚”摄影;由具象摄影延伸到抽象摄影;由现实主义摄影延伸到超现实主义摄影;由传统艺术延伸到当代艺术,让旅游摄影风格、品质、流派有更多的可能性,百花齐放才是春。
笔者认为,旅游摄影尽管不能像体育摄影、新闻摄影、商业摄影等成为相对独立的摄影门类分支,但旅游摄影的宽泛性、多样性决定了旅游摄影几乎涵盖了所有摄影门类的基本特征与属性,并有其跨界、跨门类兼容并蓄的平台优势。针对中国特有的旅游摄影广义概念,摄影人应以创新的思维考量旅游摄影的新观念、新思路、新品质、新样式、新感觉。美轮美奂的诱人风景与人文风情常常催人激动而轻意间按下纪录性的快门,而我们最需要的不都是瞬间之美,更重要的是拍摄前静下心来对风景理性意识的明辩精深,尽可能让定格的影像多一些诗意性的创意,少一些印证性的复制。旅游摄影不能仅局限于介绍地标性景区、景点的作用,它是新时代海纳百川的创作舞台。功能不同、个人偏好不同,因而视觉语言、元素构成、呈现方式也不同。除了说明性宣传、广告片外,旅游摄影人应学会不断否定自己、修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避免“高大上”、“大一统”、“标签化”的作品,增强创作的专题意识、本土意识、个性意识、原创意识。比如可探索题材新颖、思想深刻、内涵厚重、艺术精湛,更吸引大家眼球的命题、组照和另辟蹊径的另类切入点作品。从全景式、包罗万象的风景中切片分离出更有情愫话语的人文篇、生态篇、建筑篇、动物篇、冰雪篇、水景篇、花卉篇等。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专长精选题组,突出心灵写照,进而避免“碎片化”、无主题、无旋律的“狂拍”。还可以变换创作体裁和艺术手法,打造别具匠心的影像。如多重曝光技法的运用、虚拟风格的选项、抽象意境的描绘、画意风景的制作、微距摄影的方式,甚至微电影中的动态与静态整合的风光模式等等。总而言之,只有在旅游中找准属于自己心境最美、最耐人回味、最有感染力,最有可能超越他人想象力而出彩的构思,才有可能突围摄影创作中的惯性思维,拓荒出适应时代脉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影像、新境界,让旅游摄影为地方经济、文化等附加更高的多重价值与社会意义。
伴随《影像评论》已陆续发出的系列文章,也借机作为插图向影友发布一些近年来我在国内外旅行中摄影采风的作业,其地点有国内的辽宁、西藏、新疆、四川、甘肃、陕西、河北、内蒙、广西、贵州等,国外有南极洲、南非、纳米比亚、肯尼亚、阿根廷、美国、加拿大、印度、尼泊尔等地。作品类型有纪实摄影(含实场新闻摄影)、艺术摄影(含主观色彩、画意、抽象影像),同时还选择了几幅动物摄影、航拍摄影照片。所有照片均是一次性创作,(只有画意和主观色彩的个别影像需后期调整),难免漏丑,大多数还是传统性风光,算是抛砖引玉,旨在与影友共同分享我的经验与教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