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得和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专访张建华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核工业体系
TUhjnbcbe - 2021/8/18 8:37:00

《中国核工业报》《中国核工业》杂志:中国核行业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纸、综合类月刊

◎本刊记者王晨香

“核工业创建至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张建华在历数我国核能产业发展成绩时如此表示。可以说,我国从开始发展核事业到成功研制“两弹一艇”,从我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到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等多个核电基地,无论是科技创新成果还是国际合作,无论是核工业体系建设还是产业发展,都有令世界瞩目的表现。如今,无论是国内建设还是“走出去”,我国核能产业发展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核工业体系是核工业人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张建华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表示,只要核工业人继续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不忘核工业创建初心、牢记强核使命,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中国特色先进核工业体系一定能够实现。

01

同频共振

国内国际中国成就亮眼

核工业成就举世瞩目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核工业从创建到现在已有60多年的历史。请您谈一谈,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效?

张建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新生的社会主义*权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的遏制。年,新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做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我国发展原子能事业伟大历史篇章。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随后成功研制出氢弹和核潜艇,初步形成了战略核威慑能力体系,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奠定了我大国地位,维护了国家安全。

改革开放后,我国和平利用核能和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年,中国大陆第一座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实现了我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并先后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等多个核电基地。与此同时,核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并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核工业取得的成就,并提出了核工业必须坚持安全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国家原子能机构认真履行行业主管职责,多向发力、协同推进,推动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核工业体系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核领域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涉核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以来,我国核领域立法工作全面提速,涉及核工业行业发展和监管的两部法律立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核领域的“母法”——《原子能法》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目前正根据相关要求进行修改完善,力争尽早提请全国人大审议颁布。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正式颁布实施。该法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出发,首次明确了核安全的基本方针、原则、主要制度、监督管理体制等重大问题,为我国规范核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核科技创新成果丰硕。铀同位素分离技术实现升级换代,新一代铀浓缩离心机大型商用示范工程建成投运。自主研制的核电燃料元件实现工业应用。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磁约束核聚变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核科技、核动力研发基地以及先进核燃料技术研发平台初见成效,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国实验快堆等一批重大核科技实验设施建成投运,为我国核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核燃料循环产业效能大幅提升。铀矿地勘单位年勘查作业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推动铀矿大基地战略,千吨级绿色矿山建成投运,同时积极利用海外资源,铀资源保障供应能力稳步增强。铀纯化转化、铀浓缩、燃料元件研制能力显著提升。乏燃料后处理工作全面提速,科研攻关全面实施,乏燃料公海铁联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核燃料循环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四是核能发展进入世界前列。自主研制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安全性能达到国际最高水平,国内外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引进三代核电技术AP和EPR,全球首次实现商运;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钠冷快堆、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启动实施。我国现有在运核电机组47台,在建核电机组11台,在运核电各项性能指标位于世界前列,在建核电规模世界第一。核技术应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在材料改性、无损检测、辐射育种、食品农产品辐射加工、核医学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年产值规模保持在20%以上增长,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五是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放射性废物治理能力日趋完善,建成了固体废物整备、分拣、压缩、焚烧和处置能力,形成了工业规模的中低放废液处理能力,低放有机废液处理、高放废液玻璃固化的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建成3个中低放废物处置场,正在积极推动出台中低放废物处置场规划,在核电相对集中的区域开展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建设,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建设项目立项,为核能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六是安全发展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加强老旧核设施的升级改造,老旧核设施的本质安全度进一步提高,新建核电严格按照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建造,安全性实现升级换代,核安全风险显著降低,核设施安全总体可控。国家、省、设施单位三级核应急管理体系和救援能力体系日趋完善,核能安全发展的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核设施实物保护系统不断优化,核安保能力不断增强,确保了核材料一克不丢、一件不少。核工业创建至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这些成绩的取得来源于*中央、国务院对核工业改革发展的正确领导,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全体核工业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的生动实践。*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我坚信,只要我们核工业人继续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不忘核工业创建初心、牢记强核使命,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中国特色先进核工业体系一定能够实现。

核技术迈向“高、精、尖”

世界核能多元发展的新形势正在显现,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您认为,我国在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方面前景如何?如何壮大我国核技术产业发展?

张建华:核技术应用作为核能和平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技术含量高、替代难度大、应用范围广等特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并在辐照材料改性、无损检测、辐射育种、辐照加工、核医学、公共安全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据统计近年来,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年增长率每年保持在20%左右,年产值达数千亿元,但核技术应用产值仅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0.4%左右,与核能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后续,国家原子能机构将结合我国核技术产业发展实际,从以下3个方面不断促进核技术应用,壮大核产业规模。

一是加强行业指导,推动核技术产业高效发展。《“十三五”核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将“促进核技术应用,壮大核产业规模”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加以推进,特别是加强核技术应用研究、加大核技术在农医等领域的应用、加快辐射加工产业发展。后续,国家原子能机构将进一步加大*府层面的指导力度,鼓励相关协会以及企事业单位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开展核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核技术产业发展道路,为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化积累经验。二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核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国家原子能机构通过核能开发科研渠道,安排中央财*投资并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开展核技术产业研发,并发布了《核能开发科研项目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管理实施细则》,鼓励企业乃至社会优势资源通过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方式开展相关研发工作。后续,国家原子能机构将充分发挥全社会优势资源,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下大力气攻克制约核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短板,特别是在加速器研制、同位素生产、核探测技术等“高、精、尖”的核技术应用产品方面,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我国核技术产业质量快速发展。三是加强资源统筹,壮大核技术产业规模。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制度,建立*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机制,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形成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解决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转化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升核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力争打造一批应用前景广阔,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品牌,扩大产业规模。

国际合作开放广迎赞誉

今年也恰好是国家原子能机构成立35年。目前在国际合作方面,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我国在多边与双边合作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有哪些影响?

张建华:年,我国正式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进入核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阶段。截至目前,我国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府间核能合作协议。35年来,我国不断加快开放发展步伐,在持续深化多双边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搭建多边合作舞台,与国际组织交流不断加强。国际原子能机构是核领域唯一的*府间国际组织,是各国核外交和核能对外合作最重要的多边舞台。多年来,我国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核能和平利用、核安全、核应急、核保障、核安保,以及标准体系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促进我国核能发展与国际社会接轨。同时我国积极参加亚洲地区核科学协定(RCA)、亚洲核合作论坛(FNCA)、国际热核聚变堆(ITER)、第四代国际核能论坛等多边核能合作机制,及时跟踪和参与国际核领域前瞻技术研究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为全面提升我核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二是拓展双边合作渠道,与核能发展国家合作不断深化。双边核能合作是中国核能对外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美、俄、法、英、韩(国)等世界主要核能发展国家建立了核领域双边合作机制。在机制框架下,*府部门定期开展会晤,推动双方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务实交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中美合作建设的国家核安保示范中心建成投运,中俄签署迄今为止最大的核领域重大项目一揽子合作协议,中法商用乏燃料后处理大厂商务谈判积极推进,中英签署核电合作项目,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等国天然铀资源合作开发项目稳步推进。

三是坚持开放发展,核工业“走出去”稳步推进。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合作渠道向阿尔及利亚出口15兆瓦重水研究堆,成为中国核技术“走出去”的首个成功案例。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充分发挥核工业全产业链优势,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持续深化与核能合作重点目标国的合作交流,推动我国核工业“走出去”取得新突破。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1~4号机组并网发电,5号机组签署商务合同;采用“华龙一号”技术的卡拉奇核电站2号和3号机组建设进展顺利。与阿根廷签署第四座和第五座核电站项目合作总合同;“华龙一号”在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进入第三阶段;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建设的核燃料元件厂已开工建设;与沙特合作开展的铀资源勘查项目进展顺利;与纳米比亚合作开发的湖山铀矿建成达产;成功收购纳米比亚罗辛铀矿。

四是积极参与核领域国际治理,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认真履行核国际义务,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自愿保障协定和附加议定书,加入所有国际核出口管制机制,严格履行防核扩散国际义务。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核材料衡算与控制系统、核保障监督机制、核进出口管理体系,形成了完备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核应急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批准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修订案、《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等,进一步彰显了我负责任大国形象。积极参与核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加强国际核事务管控与处理,在朝核问题、伊核问题国际磋商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成功完成加纳、尼日利亚微堆低浓化,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和认可。

展望未来,如何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张建华:回顾过去,我们深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展望未来,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还是要紧紧地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大开放发展步伐,毫不动摇地落实核工业“走出去”战略。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有效整合国内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原子能机构平台,以自主知识产权“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出口为重点,带动核装备、核燃料、核环保、核技术应用等核工业全产业链走出去。二是深化多双边合作,加快推动与俄、美、法、英等核能发达国家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的全面合作,进一步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三是严格履行国际义务。进一步强化*府管理,不断完善核保障监督机制、核进出口管理体系,积极向国内企业宣贯我承担的防核扩散国际义务和国家核进出口相关法规,加强对“走出去”的监督和指导,规范核出口审批。努力维护负责任大国形象,为中国核工业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02

安全透明

让公众知核、拥核、兴核

安全发展有保障

核应急是确保核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核应急方面,我国发布了核应急白皮书。那么,请您谈一谈,我国核应急体系是如何建设确保核安全的?

张建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组建成立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目前,协调委由23个部门组成,承担国家核事故应急管理职能职责;办公室设在国家原子能机构,承担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日常工作。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核应急能力水平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为确保核能安全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改进核应急工作。目前,我国已形成国家、省、设施单位三级核应急管理体系和救援能力体系,8个国家级核应急专业技术支持中心、25个救援分队及3个培训基地相继设立,人的中国核应急救援队正在抓紧建设。福岛核事故后,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倡议,在全系统持续开展核应急安全改进工作。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的《核安全行动计划》中的12项要求(配备多套应急准备电路电源、加强公众沟通、改进通信设施、加强问题研究、开发后果评价等)逐一得到有效落实。二是加强培训演练,提高实战化能力水平。加强核应急管理培训,定期组织开展“神盾”系列国家级核应急演习,省、设施单位核应急管理培训、应急演练按计划稳步推进,确保核应急工作常备不懈。近年来,承担了G20峰会、厦门金砖会晤、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庆祝活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核应急任务,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核应急响应、指挥协调能力和实战化能力水平。三是主动作为,展示我国核应急工作良好形象。年1月,我国首次发布《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全面阐述了我国核应急方针*策、核事故应对处置的主要措施,以及我国核应急领域取得成就。定期组织开展“全国核应急宣传周”活动,一方面展示我国核能安全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我国核应急开展的工作,让社会公众更加了解核能安全发展是有保障的,进一步营造健康可持续核能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今后,国家原子能机构还将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不断建立健全、完善优化国家核应急工作法律法规、制度*策,加快推进核应急相关条例和标准制度修订出台。逐步构建系统完备、优势互补、协同顺畅、反应快捷的国家核应急协调机制,健全从中央国家机关到各省(区、市)、到各核设施单位的核应急指挥协调机制。加快推进中国核应急救援队建设,优化国家、省(区、市)、核设施单位三级核应急救援力量结构布局,形成有效管用的应对处置重大核事故的救援方案,年底前全面建成核应急救援能力体系。同时,按照积极兼容、常备不懈的核应急工作方针要求,加快完成我国自主开发的核应急后果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研发工作,全面提高核应急指挥管理技术水平,加强全国核应急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培训演练,不断提升核应急综合实力水平。

公众沟通营造“知核、拥核、兴核”氛围

公众可接受度是影响核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核能科普宣传、加强公众沟通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张建华:福岛核事故后,国际社会对核安全更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访张建华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核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