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山曾经是湘鄂西边区红色根据地。新来的老师叫刘发英,*柏山乡陈家坪小学校长对她很器重,因为学校第一次有了中师毕业生。刘发英当上了六年级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
一次周假后,刘发英发现一个女同学没有来。她找到学生家里,学生的父亲几近失明,母亲身体很弱,还有一个小妹妹,家里实在困难。刘发英把那个学生带回学校,与自己同住同吃。没想到学生把虱子传给了她,刘发英四处求医,后来忍着晕头的气味,用浸过煤油的毛巾包头,治好了自己和学生。一个多月后,那个学生自信地回到同学中。
刘发英从第一次领到工资开始,就从98.5元里拿出一部分,帮同学们解决吃菜、看病、交学费等困难。那时学校还因为电压不稳,经常停电,学生们就从家里带来煤油灯备用,但煤油不好买,刘发英就托父母想办法,买回煤油把每个同学的煤油灯灌满。面对教室的土墙上,煤油灯映照出摇曳的学生身影,刘发英决心留在山区任教,尽力帮孩子们读书。
▲贺家坪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覃海冰,没想到“英子姐姐”冒着大雨如约来家里。在她和爸爸的两人世界里,爸爸一面种3亩沙地,一面在附近打短工,懂事的她从小就帮助爸爸分担家务。李亚隆/摄▲刘发英(右)下乡途中,汽车轮胎被钉子扎穿,刘拥*(左)在更换轮胎。刘拥*是龙舟坪镇中心学校办公室主任,英子姐姐助学团队的骨干。他每年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开车一万多公里,为团队下乡入户走访提供交通保障。李亚隆/摄▲资丘镇九龙村二组农民田海涛(后右),在正施工加层的房子里,与刘发英(后左)讨论未来发展计划。前面两个孩子正在上网课。老大田先城(左),6岁时突发白血病,在刘发英的不断努力下,经过10年78人、次、元捐赠帮助,他的病被治愈,顺利地念到初二,弟弟也上了小学。田海涛一直以“英子姐姐”为榜样,去年他成为一名*员,村支书助理。李亚隆/摄年,刘发英调到*柏山乡民族小学,9年后又调到*柏山乡民族中学。年,刘发英调到资丘镇白沙坪小学任校长。随着助学的深入,她觉得自己的力量有限,需要呼喊大山以外的爱心。年秋,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网络助学。后来,她借助武汉心之旅网站、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为资丘镇贫困学生开展网络助学。年11月她创办了英子姐姐助学网站,成立了网络助学团队。刘发英遇到的第一个考验,就是网友们的信任关。一位网友提出要视频后再资助,当刘发英高兴地与对方视频时,传来的却是对方不堪入耳的话:你就长这么个样儿,还想骗我们的钱?刘发英亮出了初心:她公布了自己的信息;她还公布了自己的承诺,助学绝不从资助款中取费。就这样,刘发英把助学的真正困难留给了自己。▲饭桌上做作业的刘语涵,一旁的奶奶看着这漂亮的外孙女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常年湿漉漉的土屋,风湿病让她的手变形,她种茶叶、栀果、喂猪,帮一起生活的两个女儿拉扯外孙。年6月14日,刘发英帮助语涵和弟弟与资助人建立起“一对一”联系。李亚隆/摄▲磨市镇花桥村十组一年级学生智芊慧,在粮食活动仓边玩耍,奶奶在一旁刮土豆。这家8口人,3个精神残疾,1个脑瘫儿。年6月14日,刘发英走访后,纳入助学帮助。李亚隆/摄▲贺家坪镇渔泉溪村九年级学生朱丽媛(右),帮奶奶揉按变形的腿,奶奶鼓励学习优秀的孙女一定要考大学。朱从学五年级开始接受资助,先后有2人9次、资助元。李亚隆/摄网络助学,好比清江上渡河。一方面,如何把贫困学生的求助信息传递出去?另一方面,如何把爱心人士的助学善举送达到位?
刘发英认识到,单凭热情是无法“摆渡”的。在不断的总结中,她把网络助学分成六步:
第一步,收集信息。随着精准扶贫的开展,个人求助越来越少,不到5%;而扶贫干部、村第一书记成为求助的主要申请人,占比70%。
第二步,入户核查。无论求助学生住在哪里,都要逐人登门。他们要摸清求助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情况,还会拍5-10张图片进行视觉化的呈现。
第三步,发布信息。在英子姐姐助学网上发布求助信息。
第四步,交流沟通。与资助人联系,了解资助意向,明确资助对象,确定助学内涵。
第五步,入户落实。善款到位后,他们会第二次登门,把钱送给学生家长,告知资助人联系方式,传授向资助者反馈助学成效的方法。
第六步,反馈成效。对愿意与助学对象联系的资助人,由学生在学期末和新年、春节前直接联系汇报。其他的资助人,由工作室间接反馈情况。
▲资丘镇陈家坪村大三学生李思源,就着楼梯光亮学习。她家的房子至今没有完工,楼梯间成为爸爸用来起吊修理重物的地方,也是家里光线最好的地方。她从小学五年级接受英子姐姐助学帮助,和妹妹李巧累计得到11人、44次、元的资助。李思源是班上学习委员,正在参加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李亚隆/摄▲资丘镇凉水寺村中职高二学生田锦涛聋哑妈妈,比划着对刘发英说,你帮助儿子时,他还是个像小鸡一样的娃娃。10年来,共有10人、30次给予田元资助。李亚隆/摄▲听说磨市镇玉宝村方艳华(中)义务兵退伍后,回高校继续读书,刘发英专程上门走访,为他恢复了助学。方艳华父亲(右)13年前工伤高位截瘫,母亲担起了一家的重担。英子姐姐从年开始助学,累计有4人6次提供1万元资助。李亚隆/摄十五年,长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已经摘掉贫困的帽子。但刘发英的网络助学,却因为她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助学“摆渡”的任务越来越重,参与的志愿者也从她一个人,发展到一群人。虽然她的网络助学团队已达30余人,志愿者有余名。但助学的“六步”工作,其中第三、第四步,刘发英还是自己独自来完成。
刘发英现在担任长阳县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全国人大代表。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即便是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她每天晚上都会拿出一个多小时上网,回答助学网友们的问题、记录当天的助学情况。助学,成为刘发英业余生活第一位的事情。
摆渡的日子里,有晴天,也有阴天、雨天、雪天。一旦上船摆渡,你就无法选择天气。网络助学,最大的考验是坚持。
首先,考的是脚力。全县个行*村,村村都有他们助学的学生。从海拔几十米的清江河谷,到海拔.1米的崩尖子山,英子网络助学团队走遍了全县平方公里。
▲看见想往已久的英子姐姐,小学三年级学生向依蕊(左)高兴地跳起舞来,刘发英赶紧用手机拍了一段视频,现场发给她的资助人。那位资助人已经资助了三年共1万元,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来看学生。这是一个贫困户,刚刚搬进磨市镇李家湾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李亚隆/摄▲英子姐姐助学团队部分成员在工作室商量工作。李亚隆/摄▲原县人大副主任、英子姐姐助学团队顾问、退休干部聂德媛(右),在龙舟坪镇郑家榜村走访农户,为这个农户的两个孩子(后)争取到助学帮助。李亚隆/摄今年6月13日,刘发英走访一个学生,在海拔多米的崇山峻岭中,行车.2公里到达清江渡口,渡河后再延天池河大峡谷爬崩尖子山,行驶17.5公里险要村道,单程整整用了一天。而这并不是最远的。其次,考的是公信。对于每一笔捐款,刘发英有一个“信义台账”,上面详细记载了资助人的情况、受助学生的情况、联系人的情况,领款的时间和签字,从年,这个台账累计有了本。
现在,一般资助款送达的当天,愿意与助学对象联系的资助人,会收到高年级学生或低年级学生家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