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的一次“流放”
让客家人触摸到了南非
多年前的一次“传说”
让客商们扎根在了南非
年间的胼手胝足
让客家籍商人扬名南非
日前,梅州日报全球客商行采风团
透过斑斑史迹
探寻南非客商们的百年奋斗历程
……
南非草原
南非全称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是非洲第二大经济体,有“彩虹之国”的美誉。在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五千多万人口,主要有黑人、白人、有色人和亚洲*种人四大种族。南非,除了盛产*金和钻石,还拥有多姿多彩的文化。目前,南非有30多万华人华侨,其中客家人有3万多人。大多数已加入南非国籍。
迷信“金山”好淘金带种子种地起家
伊丽莎白港是南非最古老的港口之一
这里每天都有许多船只停靠在岸
港口旁竖立的一座灯塔
是指引大小船只安全靠岸的“明灯”
也正是这盏“明灯”
指引着百年前来南非谋生的华人
包括客家人跨越印度洋,成功登陆南非这片土地
……
如今,在这个港口城市生活的客家人不足千人。但在早期,这里却是客家人的“落脚点”和“集散地”。
据史料记载,年,便有华人包括客家人从中国被运到印尼等东南亚地区再被运抵南非,登陆该港口前往开普敦当“劳工”建设基地。随后,由于生活所迫,陆续有梅县、福建等地的客家人远渡重洋,经虎门乘木船南渡,随季风漂流到印尼婆罗洲西岸坤甸,再来到毛里求斯、南非等非洲地区谋生。
年后,梅县等地的客家人开始大量进入南非,他们有的是以“卖猪仔”的形式进入南非,有的是从毛里求斯等地辗转来到伊丽莎白港挣钱,也有的是听信了“金山”传言,来到约翰内斯堡“淘金”。
“客家人流传这么一句话‘有钱转(回去)唐山,无钱番(外洋)过番’。于是,从年开始,就有不少客家人从毛里求斯、加尔各达等地登陆伊丽莎白港来到南非。”10月20日,南非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杰发在梅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的客家人来到南非,不会讲本地话,但肯吃苦,所以从商的基本都是从小摊小贩开始做起。由于当时南非正是经济发展时期,钱好挣,便开始一个带一个来到南非谋生,到了年,已有多名梅县的客家人在南非经商或打工。
记者了解到,那时定居在伊丽莎白港的客家人很多都是农民,他们起初没有积蓄,就靠着从家乡带来的蔬菜和水果种子“发家”,在南非种了蔬菜和水果卖给上岸的船员,慢慢地等有了积蓄后才开起了杂货铺和餐馆。曾有一位英国船员在回忆录写道:船还没靠岸,就有中国人和黑人划着小船,向他们叫卖衣服、鲜肉、蔬菜和水果。而前往约翰内斯堡“淘金”或采矿的客家人,因为不懂技术,每天只能到地下几百米的矿洞打矿,契约期满后,很多客家人都回了家乡,只有少部分留了下来做小生意。到了年,南非已有将近0名梅县等地的客家人,分布在伊丽莎白港、约翰内斯堡、开普敦、德班等城市。当时,仅伊丽莎白港市开的家杂货铺,就有一半以上是客家人开的。而约翰内斯堡市中心也出现了第一条唐人街,不少客家人在那经营杂货店、洗衣店、蔬菜店、茶馆和餐馆等。“当时很多客家人来南非都是投亲靠友,大家守望相助,住在一起互相帮忙。慢慢地,一家家客家商店就在南非开了起来。”李杰发如是说。
然而,正当客商逐步壮大时,南非于年开始实行种族隔离*策,使得客商难以在市区经商或居住,生意也一落千丈,大家便只能选择离开,有的搬到周边郊区生活,有的回国或迁到其他国家,老唐人街也只剩下了十多间店铺。直到20世纪70年代,南非*策的变化,才又有了东南亚、港澳地区的客家人开始在南非投资,也有了香港、梅县、惠州等地的客家人以及华裔南非人在南非投资贸易。
休息一下
广告时间
显身手称雄各行业搏商海跻身富裕层
对于客商来说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是他们事业发展的转折期
当时,南非*府放宽了对华商的限制
客家人可以从当初局限在偏远的小商店
发展为七八十年代的投资建厂
……
南非李铿发的工厂。
华侨餐馆。
祖籍梅县的南非著名侨领李铿发便是趁着这样的形势变化和机遇,于年在南非开设了华人的第一间工厂,生产“熊猫”牌煤气灶。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今的他已成为南非最大的煤油炉生产商,拥有四间厂房,产品销至南非、津巴布韦、纳米比亚等国。
除了少数和李铿发一样建厂投资的客商,还有不少客家人也开始在约翰内斯堡市中心开设店铺,经营中国杂货、餐厅、旅行社等业务。“到了年‘新南非’诞生后,客家人前往南非的人数开始逐渐增多。”李杰发说,当时南非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年,我和台湾人一起在南非办厂,当时生产的鞋子,最高峰时3个小时就可以卖完一个货柜,也就是一万多双,都是先给钱再给货。”李杰发说,当时很多梅县、惠州、台湾的客家人正是看中这个商机“涌”去南非,合资建厂、做贸易、开超市、卖建材,凭借“中国制造”打开了南非的“*金之门”。惠州籍客商李凤光、梅州籍客商陈焕全便是典型的代表。也有些客家人凭借着南非的资源优势,做起了珠宝批发生意,如南非客家联谊会会长、梅县客商温耀滨先生。
年,22岁的温耀滨跟随做珠宝生意的老板来到南非,两年后,老板回去了,他却留了下来。从事钻石首饰批发生意的他,要先购买钻石原石,在工厂切割加工后,才能把裸钻镶嵌在首饰上卖给零售商。但因为购买的原石无法辨别品质,只能在切割成裸钻后才能发现质地好不好,具有很大风险性。但对于他来说,即使亏损也不能以次充好、欺骗顾客是经商之本。于是,他把质地不好的裸钻留下来,供客人了解制作裸钻的手艺。现在,温耀滨的钻石除了在本地销售,还销往了安哥拉、纳米比亚等其他国家。
正是由于客家人独到的眼光、诚信的为人,他们逐渐在各行各业中站稳脚跟、崭露头角,并融入南非社会。经过几十年的打拼,现今不少客家人已跻身于南非的富裕阶层,成为南非当地和华人中的领衔者。
唱国歌升五星红旗心连心办客属社团
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五星红旗在香港冉冉升起
当不少中国人都还在激动之时
在南非伊丽莎白港“客家村”的梅县籍华侨
叶远祥家门前也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
成为新中国以来
在南非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与他一同见证这一时刻的
还有多位客家人,最高龄的有83岁
位于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全非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南非客家联谊会。
叶远祥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述了当时的细节:年6月30日一早,多位客家人便来到他家里,一起商量着升旗的细节,当时老一辈还给年轻人讲起客家先辈的故事。到了午夜,大家看完直播,便齐齐来到门前的草坪上,用颤抖的双手展开这面从梅县带过来的五星红旗,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唱着国歌,使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了南非的上空。看到红旗升旗的时刻,有些老一辈的客家人都哭了。
与“客家村”的客家人一样,家国情怀、客家传统也是深深烙印在南非客商们心中。为了让后代不断“根”、不忘“本”,客商们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伊丽莎白港、开普敦等地先后开办了华文学校,并从中国聘请中文老师到南非教中文,费用均由南非商会支付,直到年后,才由南非*府接办;为了让华人老人“老有所养”,梁钦贤等客家人在南非捐款筹建了康宁养老院;为了维护华人权益,让客家人守望相助,梅侨商会、南非东伦敦中华会馆、梅县同乡会,维益社、南非中华公会、南非联卫会所、南非客家联谊会等系列客属社团会馆应运而生;在祖籍国需要时,南非客商们会第一时间团结起来捐钱捐物,支援祖籍国;南非客家社团会馆还会在家乡购置会所、产业,服务回乡同胞;为了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成立了全非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为了保障侨民侨胞人身安全,给他们提供警务及法务咨询、沟通、协调等服务,成立了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
百年沧桑岁月,渐渐老去的是客商们的容颜,不变的却是他们那一份代代相传、越“磨”越纯的客家精神和敬老爱老、守望相助的客家文化。
经过几十年的打拼
现今不少客家人已跻身于南非的富裕阶层
成为南非当地和华人中的领衔者
想知道客商在南非掀起了哪些商海浪花
记得留意10月31日的《梅州日报》
全球客商行·南非篇
记者:李跃
摄影:邓锐
编辑:颜颜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看梅州热点新闻!
推荐阅读“跳船”下来就不肯走,客家人在这个国家干了这些大事…
我在斑马线上让行人,行人却不过马路,为什么扣我3分、罚块?网友吵翻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