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
第35个国际志愿者日。
冬日暖阳照耀着大地,
也温暖了人们的心底。
来自巴基斯坦的李卡正在云南参加上海合作组织青年交流会,他是南京外籍志愿者团队FCTA的创始人,也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留学生。会后休息时他也没闲着,忙着和团队小伙伴们沟通本月为残疾儿童举办冬季运动会的准备情况。
在南京,像李卡这样的外籍志愿者已有近千人,他们来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有着不同肤色和年龄,却因有共同的追求——爱心和奉献,走到了一起。
外籍志愿者在南京服务,南京志愿者也在走出国门。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南京志愿者们离开家人,去世界各地传递来自中国的温暖和关爱。
跨越国界的大爱,不仅促进文化交流,丰富了南京的志愿活动,更擦亮了南京“志愿之城”的底色。
他们,为南京奉献爱心 今年疫情期间,李卡不小心“火”了一把。他在个人社交媒体上举办了一场网络研讨会,讲述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驳斥海外社交媒体上关于中国抗疫的虚假新闻,并给家乡人民介绍了他眼中高质高效的中国防疫经验。研讨会吸引了全世界上万名网友的
在线下,李卡还带着FCTA志愿者们前往疫情防控点支援,协助社区完成体温测量、人员登记、翻译等工作。
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欧莱德正是FCTA的一名志愿者,他住在栖霞区马群街道蛇盘社区。疫情期间,社区里不少居民都能看到这个小伙子身穿红色马甲,站在寒风中给进小区的居民测量体温。有居民被他的行为所感动,也要求加入防疫志愿者队伍。“外国友人都能伸出援手,我们本地居民更应该挺身而出。”一位年轻人在社区申请当防疫志愿者时如是说。
▲疫情期间,志愿者欧莱德
正给进出门的居民测量体温
为何会成立这样一个外籍志愿者团队?李卡说,因为他来南京6年,早已把南京看成是自己的“第二个家”,并认为自己就是“家”中一分子。
我能为“家”做点什么?年,李卡成立了FCTA,旨在帮助一些身处困境或需要帮助的儿童。
如今,李卡的外籍志愿者团队已发展到拥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多名志愿者,并已开展了80多个项目,包括慈善义卖、为残疾儿童开展流动儿童英语课等。
在南京,还有不少外籍志愿者加入基层志愿者队伍。来自非洲的THOKOZANIGLAFA是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留学生,也是鼓楼区慈悲社的一名志愿者,在社区引导下,她参与了“慈心慰老”服务项目,走访空巢独居老人,给老人送去百家粥,还与他们谈心交流。来自泰国的南京大学研究生吴俏是鼓楼区青岛路国际社区的志愿者之一。课余时间,她会去幼儿园教孩子们英语,还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南京的市民很友好,我也很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吴俏说。
在南京的国际社区里,外籍志愿者并不少见。鼓楼区青岛路社区书记谢蕾告诉记者,像吴俏这样的外籍志愿者,她们社区有数十名,每年都会有数百批次外籍志愿者参加社区的各类活动,如展示各国美食和文化、参与垃圾分类宣传等。
▲紫金草志愿者姜哈娜
在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
向韩国参观者做讲解
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提到“上善若水”。与人为善、有爱无碍,这种对善的推崇和向往,一直铭刻在中华儿女血脉里。
志愿服务正是对“善”的一种诠释。近年来,中国的志愿者秉着善心,逐渐走向世界。
烛光虽弱,寒夜中也散发温暖。
年4月25日,一场发生在尼泊尔的8.1级地震让不少人仍记忆犹新。就在地震发生后不久,一支来自中国的民间救援组织——蓝天救援队就飞赴震区加德满都,开始人道主义救助。这也是蓝天救援队第四次开展境外救援活动。
一名参加救援的南京蓝天救援队志愿者回忆道,整个行动持续了大半个月,每一天他们都在废墟里搜寻生命体征。参加尼泊尔救援的76支国际救援队一共挖掘到具遗体,中国蓝天救援队就挖掘并处理遗体24具,其中19具是独立完成。
在加德满都,队员们还参加医疗救助巡诊人次,累计发放药品60余种余盒;在巴德岗设立了两台大型净水设备,为灾区余名居民提供了健康的饮用水源……
“蓝天救援队是非营利性组织,每名队员往返加德满都的近万元机票是自己出的,连药品和设备都是大家自费购买的。”这名南京志愿者透露。而让蓝天志愿者们坚持下去的信念之一就是:在国际上创立属于中国的民族公益品牌。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
多年来,类似温暖的故事一直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中流淌,这股暖流打破国界的藩篱、打破种族的界限,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时刻滋养着南京这片土地;同时,也有股股暖流从南京流出,将中国的志愿服务精神带往世界每一个角落。
爱心和奉献就这样在流动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文字来源:南京日报图片来源:南京日报、龙虎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