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下“世界地理”专题复习实践
一、考纲解读和考点分析
1、“世界地理”在高考考纲中的地位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推进,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考也呈现出多种模式并存的情形。截至到年,总体来讲,全国高考考试大纲,主要使用两套大纲,新课程标准实验版和老课程大纲版。新课程标准实验版又包括全国卷(共有14个省份使用)和自主命题卷(共有包括北京、山东、浙江、广东、安徽等在内的近十个省份使用)。大多数省份已经进入或者即将进入新课标高考。新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老课程大纲版高考也分为全国卷和自主命题卷。老课程大纲版高考对于区域地理事实性知识的要求也逐步淡化,全国高考能力立意已成潮流,“世界地理”作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规律、原理的“载体”的地位十分突出。2、“世界地理”重要考点分析
综合考虑新课程标准实验版和老课程大纲版考纲,确定世界地理复习必备的存量重要知识点分析如下:
考点一: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试题以多样化的图表信息或者从热点问题切入来考查陆地和海洋的自然环境,尤其是陆地环境。“陆地地形要素”在最近三五年的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较高,主要考查“地形类型的判断”、“归纳地形地势分布特点”、“描述地形地势特点”、“地形对降水、气温、河流特征等的影响”、“地形对农业生产、工业选址、城市区位、交通运输、自然灾害的影响”等等。
考点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主要气候要素及其影响因素。
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往往更加侧重于考查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试题情景材料往往多从生产生活引入,试题往往呈现各种尺度,如大洲、地区、国家、局地等尺度的区域地图以及各种形式的气候资料统计图,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气候主要要素,如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的能力。该类试题考查的频率高,分值大,是世界地理“要素”复习备考的重难点。
考点三:世界主要河流、湖泊及其主要特征。
试题往往呈现区域地形图、水系图等多种图表信息,考查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或者水系特征,尤其侧重于对于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原因的考查。试题往往还考查河流航运价值、水能开发的条件,探寻流域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等等问题。
考点四:对地区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生产、贸易等情况。
试题的考查有两种大致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直接显性呈现某种(些)自然资源的分布、生产、贸易资料,通过阅读图表直接总结归纳某种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规律,或者评价自然资源的贸易条件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种情况是隐性呈现某种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比分析自然资源分布的异同及其成因,例如高考试题中关于某地水资源的多少及其原因分析,水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考查等等。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较高的自然资源主要有水资源、石油、煤炭、铁矿资源等等。
二、复习方法指南
1、采用任务驱动式填图绘图方法,巩固区域地理必备知识与技能的复习,帮助学生架构基本的存量知识体系。例如,世界的海陆分布,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能够根据心理地图,准确描述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相对位置,正确说出一些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大洲和大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至关重要,必须落实在地图上。笔者运用绘图软件,编制了任务驱动式绘图任务,例举如下:
举例一:填图绘图任务要求:
(1)、在上图中默画出七大洲、四大洋的控制性经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度、40度、南北极圈等,东经0、30、60、90、、、和西经、、90、60、30度等经线。)——设计意图:借助此图,训练学生最基本的空间感知能力,如描述地理位置的能力,海陆轮廓辨识的能力,利用经纬线粗略空间定位的能力。
(2)、尝试自行设计图例(建议设计黑白线条、斜纹、横纹、竖纹等图例),在上图中合适位置填画出各大洲气候区,并填注气候类型名称。——设计意图:通过填绘此图,巩固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将两幅图叠加组合,能够进一步深化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
举例二:填图绘图任务要求:
自行设计图例,在澳大利亚地形图中合适位置画出澳大利亚气候区界线并填注气候类型的名称。描述澳大利亚大陆的气候、植被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设计意图:在地形图中填绘气候分布图,不仅能够训练某一国家气候分布的规律,还有利于掌握气候与地形之间的关联。
举例三:填图绘图任务:请在下图中合适位置写出南美洲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描述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并解释地形、洋流等对南美气候分布的影响。与非洲相比,南美洲的热带雨林气候范围大小如何?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图例名称,熟悉南美洲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理解南美气候分布与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关系。
采用区域对比,有利于深化对于气候影响因素的理解。世界主要大洲、地区、国家的地形特征、河湖水文特征也可采用这种任务驱动式填图绘图的方法进行训练。
2、运用案例教学法,掌握区域地理研究方法,熟悉常见特征类习题的答题套路。老课程大纲版高考考纲中规定的世界地理知识,过于繁、难、偏、旧,与当今高考对于区域地理“载体”的功能定位相去甚远。当今的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对于区域地理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背诵的考查很少,故全面系统的掌握所有区域地理特征,耗费时间和精力太多,不利于复习备考的高效深入推进。世界地理专题复习应该采用案例方式,精选典型区域,让学生掌握一个区域的学习方法,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
专题复习时,“大洲尺度”区域的研究,比如可以亚洲为案例,“地区尺度”区域的研究,可以选择四五个地区,比如欧洲西部地区、中东地区、两极地区等,“国家尺度”选择三五个国家,如日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等,精选典型区域,不面面俱到,轻记忆,重方法。一个区域自然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人文特征包括人口的分布和发展、经济部门的地域分布、环境和发展问题等。
通过典型区域的选择,在教授区域地理研究方法的同时,归纳总结一些重要地理特征的答题套路,例如,地理位置的描述可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等方面进行;地形特征的描述可从地形类型和结构、地势状况、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等方面进行;气候特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指标,气温和降水特征在描述时均需从全年总体情况和季节、年际变化等角度进行。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蕴藏量等五大方面。
3、用活用透整体性和差异性思想,把握区域主导特征,对比区域差异。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区域地理特征,教师在教学时,不必浮光掠影、面面俱到,要将高中自然地理中的“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思想贯穿到专题课的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区域的主导地理特征。例如复习两极地区,要突出极地“严寒”、“酷寒”的气候特征,复习中东地区应突出“干热”的自然特征,复习“欧洲西部”要突出其“暖湿”的气候特征。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全球、国家、地区间的地理特征或区域综合体的形成,均是各种自然、经济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要全面深入了解不同级别和尺度的地理综合体内部的状况及特征,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才能对地理特征或区域综合体获得正确、完整的认识。因此,区域综合分析法是地理研究中运用的相当广泛的一种方法。这种综合分析法实际上是在发现影响某一特征形成的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找出主导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各个影响因素并确定其对该特征的影响程度是“分析过程”,不同因素的影响结果联系起来勾画地理特征形成的全貌,是“综合过程”。学生掌握综合分析的过程,就能独立去认识和研究某一新的区域。地理研究中运用综合分析法应遵循如下思路和程序:
纵观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例如非选择题部分,往往就是研究某一尺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综合分析法的运用,深刻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的价值。教师在专题复习训练习题的评讲过程中务必突出区域综合分析法的运用,巧妙地渗透整体性思想,把握区域问题研究的思路,提升专题复习的实效。
地理课程既有综合性(整体性)特征,又有区域性(差异性)特征。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地方,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来认识区域间的异同。比较相同或类似的地方,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规律性的认识;比较不同的地方,可以认识地理区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加深对“因地制宜”观念的理解,并有助于理解和接受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运用比较法比较两个区域时,根据复习需要,可以分别比较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也可以按要素进行比较。关于区域对比考查的高考试题,比比皆是,因此,专题复习过程中务必练好用好区域对比分析法。
三、专题训练习题编制策略
专题的考点分析是基础性目标,专题的复习方法的熟练运用是终极性目标,而专题的训练习题的编制是架构基础性目标和终极性目标的桥梁,是落实专题复习目标的根本保障。笔者在专题复习实践中采用了两种策略来编制世界地理专题训练习题。
第一种策略是“同一区域多个要素典型习题研究”,以非洲为例,选编非洲区域相关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组合成45分钟(或者60分钟)小专题训练卷。笔者选编了以下高考真题题组组合成一套专题训练卷。
1、年重庆文综6-9题,此题组以非洲赞比西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图为情景,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区域植被特征、河流特征,渗透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思想以及差异性思想及其影响因素。
2、选编年北京文综8、9题,该题组以非洲乍得湖流域为情景,考查河流水文特征、水循环、补给类型、地形地势等自然地理学科内综合知识。
3、选编了年天津文综5、6两题,该题组以各自然带坐标图和非洲土地退化图为情景,考查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和非洲气候特征。
4、选编年辽宁、宁夏卷6-8题,该题组以欧洲西部和东非的两个国家的区域地图为背景,考查降水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分析,侧重于区域对比方法的能力考查。
5、选编年福建卷37题。该综合题试题以西非区域图为背景,试题情景信息类型多样,有等高线区域地图,降水柱状图,表格等,综合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原因分析,降水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诸多学科内综合题。
6、选编年上海地理单科卷第十四大题。该题以非洲厄立特里亚的图文资料为情景材料,综合考查厄立特里亚的地理位置描述、气温变化趋势、河流流向与地势关系、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该组试题非常好的印证了区域地理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区域综合分析法的运用。
7、选编年上海地理单科卷第十四大题(37-40题),该题组以乍得湖图文资料为情景材料,综合考查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湖泊的水文特征及其原因,区域环境的演变和对策,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及其原因分析等等,重在区域综合分析法的运用。
……
采用“同一区域多个要素”组卷,充分体现了区域地理“载体”的功能,也为学生研究某一区域提供了范例。读者可以自行选择其他尺度的区域,例如地区尺度、国家尺度。国家尺度,例如可以选择高考考查频率较高的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把以澳大利亚为区域背景的习题进行整理、汇编,用于专题训练。这种策略如果使用得当的话,容易达成“区域地理系统化”的复习目标。
第二种策略是“同一要素多个区域典型习题研究”。世界地理复习中需要把握的最重要的要素包括天气气候、地形地貌、河湖水文特征、自然资源等。
以“气候类型的类型、分布,主要气候要素及其影响因素”考点为例。编制考查热带雨林气候非地带性的习题,可以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地峡东部、巴西东南沿海等地区作为载体,通过四个地区归纳出大陆向风地带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答题模式“低纬度+信风带+迎风坡+暖洋流”。
“降水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这一要素,是高考试题中的高频考点,可以呈现不同尺度的多个区域考查,例如,年课标全国卷37题(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年四川卷8、9两题,试题呈现四条曲线分别表示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和非洲四大陆西岸纬度0°~40°范围内年降水量分布状况。试题考查区域降水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年浙江卷36题(2)说明①、③两地的多雨季节并分析其成因。年山东卷26题(2)根据内华达山脉(中部)地形剖面图,分别比较B处与A、C两处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说明理由。(4分)年浙江卷36(2)简述“雪带”(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原因。(8分)
“气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也可采用类似的办法,从世界地理中选择不同尺度的区域作为载体去考查。
“地形要素”是高考必考考点,在最近三五年的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例如:“地形类型的判断”考点,可选编:年福建卷37题(37分)(1)分别说出A、B两地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4分)年全国卷一36题(36分)(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描述地形地势特征”可选编:年四川卷36题(36分)(1)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4分)年全国卷二37题(21分)(1)该国南部海域属于洋。该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6分)“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可选编:年北京卷36题(36分)(1)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原因。(8分)年福建卷37题(37分):(2)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10分)年四川卷36题(36分)(2)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10分)“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可选编:年全国卷二36题(36分)(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12分)年天津卷36题(26分)(1)请比较A图所示区域东部与西部气温差异及形成的主要原因。(12分)“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选编:年全国卷一36题(36分)(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12分)年全国卷二37题(21分):(3)该国人口稠密,在地形、气候条件下,大部分地区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为。(4)说明该国气候、地形对发展该类型农业的不利影响。(6分)
“同一要素多个区域”专题编制策略彰显了“系统地理知识、原理在多个区域迁移运用能力”的落实。这种策略如果使用得当的话,容易达成“系统地理区域化”的复习目标。值得读者朋友深入思考的是,这里的“同一要素”,可以是组成系统地理的“大要素”,例如气象气候、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工业、农业等等所谓的“大要素”,也可以是构成“大要素”的若干小要素,例如气候要素是由气温、降水、光照等多个要素组成。读者可以根据高考考查的频率来细化“同一要素多个区域”专题训练试题的编制,正如上例中提及的“降水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气温及其影响因素”两个要素一样。
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及其原因分析也可采用类似的办法编制专题训练卷。“自然资源”建议选择最重要的,考查频率高的资源,如“水资源”、“能源资源”(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如铁矿等)等编制习题。
采用以上两种策略编制专题习题时,既可选编高考真题,也可选编全国各省、各地市近两三年较好的模拟题,或者将高考真题和模拟题混合使用。有条件的读者可以自主改编或者原创一些试题。
长按(2秒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