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由于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经过不断地征服与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后来成为苏联的一部分,贡献着自己的工业与农业的资源。
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没多久它们就做了一件令世界都倍感意外的举动——迁都。从阿拉木图到努尔苏丹,这公里路程的背后,其实是当地人对于未来的向往与憧憬。
一、为何要离开苹果之城
在迁都以前,哈萨克斯坦的首都就是位于中哈边境上的阿拉木图。早在苏联时期,这里就是中亚地区重要的工业、金融和交通贸易的中心。由于受到外伊犁山上众多河流的灌溉,这里的土地质量十分肥沃;除了各种谷物之外,苹果更是当地的著名代表性作物,因此该地也有着苹果之城的美称。
如此富饶肥美的土地,政府为何要将首都迁移出去呢?其实在这光彩的背后,蕴含着这座城市背后的一些隐患,而这些隐患也恰好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复兴,因此迁都的政策就显得越发重要。
首先就是地理位置的限制。阿拉木图的位置距离中国、吉尔吉斯等国的边境很近。尤其是距后者边境仅有20公里,与经常发生冲突的费尔干纳盆地的路程也在一日之内。这样的地理位置极容易受到战争和恐怖势力的影响与干扰,不利于国家安全的稳定。
绿色圆圈为吉尔吉斯首都比什凯克除此之外,阿拉木图作为首都本身就承担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功能。但由于资源紧张和人口稠密,因此当地使用大量土地兴建公共建筑,城市面积只能逐步扩大。但阿拉木图三面环山,仅在北面拥有一小块平原,这使得当地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城市空间无法继续扩大,想要建设一些新的卫星城市也变得困难重重。
此外当地严重的空气污染也是迁都的主因之一。由于三面环山的地理位置,阿拉木图的大气粉尘和汽车尾气无法及时被排放出去,尤其在冬季和春季期间污染更为严重,虽然当地的森林绿化率在中亚首屈一指,但碍于地理限制,空气污染的问题依然没办法出现改善。
空气污染下的阿拉木图最后一点则更为致命,阿拉木图地处天山北麓地震带上,属于地壳垂直差异运动极为频繁的地区,因此当地自建城以来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震。年该地甚至发生过里氏8.4的超强地震,几乎将整个阿拉木图夷为平地。进入20世纪以来,阿拉木图及其周边地区经常出现地震情况,5级左右的中小型地震不断发生,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和民众生命带来了巨大威胁。
蓝色圆圈为阿拉木图由此可见,众多的不利因素使得阿拉木图作为首都的能力越来越不稳定,加之对国家未来的安全与长远考虑,哈政府决定于年7月通过迁都决议,将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往国家中北部的阿克莫拉。经过3年的建设与规划,年12月,阿克莫拉正式成为哈萨克斯坦的的新首都,不久该市更名为阿斯塔纳(哈语:Астана)。年3月23日,阿斯塔纳又改名为努尔苏丹(哈语:Нр-Слтан),以纪念前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对国家的贡献。
二、为何选择努尔苏丹?
其实在定都努尔苏丹之前,哈政府曾经有另外三座城市作为备选方案,分别是中部的乌勒套市、卡拉干达市和北部的阿克托别市。
但三座城市却有着和阿拉木图一样的客观劣势:乌勒套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实力较差,且城市远离水源,不利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卡拉干达属于资源型城市,大量的矿产开发造成地面沉降,生态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而北部的阿克托别与俄罗斯接壤,同样地处边境地区,对国家总体布局和管控能力不足。经过多方考虑,最终努尔苏丹笑到了最后。
相比前三座城市,努尔苏丹有着极其完美的地理优势。虽然努尔苏丹不算是完全处于国家中心,但它与其他主要城市的距离都不算太远。而从地形和生态环境上来看,努尔苏丹地处半沙漠草原地带,城市视野极为开阔,有广阔的城市建设面积。加上伊希姆河穿城而过,所以当地水资源非常充沛。
市政基础设施完善,水资源丰富,没有自然灾害的威胁,唯一不利的就是冬天当地的极寒气候(气温最低时达到-60°c),剩下的也没有不利的原因。因此努尔苏丹成为国家的新首都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以上的客观优势外,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方面,选择努尔苏丹也是官方最为重视的原因之一。苏联时期,为了大力推行中亚地区的粮食生产,官方推行了著名的处女地运动,大量俄罗斯族人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进而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构成。
年当地的人口构成图,紫色为哈萨克上世纪70年代时,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俄罗斯族占总人口的42.8%,完全超过了哈萨克族的人口占比。到年,仍有37%的俄罗斯族人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境内,而且绝大多数人居住在国家中北部地区,对于国家安全的长远稳定有着很大的隐患。因此迁都努尔苏丹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之选。
总体而言,无论从国家未来走向,还是总体安全考虑,从边境的阿拉木图迁都到中部的努尔苏丹,都是哈萨克斯坦的经过综合考量与评判后的必然之选。这也从侧面推动了哈萨克斯坦的现代化发展。
三、现代化的努尔苏丹
经过20多年的现代化发展,现在的努尔苏丹已经成为了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大城市,城市规模比刚刚迁都时扩大了数倍,各种现代化的公众设施应运而生。道路两旁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许多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开始出现。
众多充满哈萨克文化的纪念建筑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天际线,成为这座中亚草原都市独特的人文奇观。例如著名的巴伊杰列克观景塔,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传统的哈萨克神话场景:一只名为萨姆鲁克的神鸟在一颗白杨树枝杈间产下一枚神奇的鸟蛋。97米高的观景台象征着迁都的年份,在上面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全景,塔内还有一处大型的水族馆和艺术画廊,供游人和市民在此欣赏与参观。
另一处著名的景点,就是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帐篷型建筑的可汗之帐(哈语:ХанШатыр)。这座新未来主义和哈萨克民族文化相结合的透明帐篷状建筑物,于年7月5日正式与市民和游客见面。占地14万平方米的建筑内部,拥有包括大型室内公园、奢侈品商店、餐厅、电影院等多种娱乐设施,总计造价达到了惊人的4亿美元。
在一系列的建设之下,努尔苏丹从一个荒凉无人问津的无名小城,一举成为中亚最有潜力的科技现代化城市。一切都源于20年多年前的迁都举措,这一具有前瞻性的想法,最终也使得哈萨克斯坦和努尔苏丹成为了中亚地区经济文化中心,成就了草原雄鹰的再一次腾飞。
结语
公里的长途迁徙,从边境都市到国家中心的地理变化,阿拉木图与努尔苏丹的故事。见证了这个草原国家从独立落后到现代化发展的成就,也验证了迁都这一伟大的国家壮举。
参考资料
1.《列国志:哈萨克斯坦》
2.《努尔苏丹:草原雄鹰的腾飞》
3.《迁都前后的哈萨克斯坦》
4.《孤独星球:哈萨克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