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他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他与梁启超、王国维并称“清华三巨头”。传说他通晓英、法、德、俄、西班牙、日、蒙、阿拉伯、梵、巴利、突厥、波斯、匈牙利、满、藏、希伯来、拉丁、希腊、回鹘、吐火罗、西夏、朝鲜、印地、暹罗等24种语言。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语言天才。
他就是陈寅恪。
陈寅恪,年生于长沙。名字是他奶奶所取。寅是他的属相,恪是他们这一辈人的排序。很多人不认识这个恪字,字典里只有“克”的读音,其实,陈先生的名字是读“雀”的。不过,他的英文名字是韦伯斯特拼法TschenYinKoh,看起来也是读“克”的。
至于他的成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梁启超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吴宓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陈寅恪先生在历史、区域文化、宗教语言、文学、教育等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年,当梁启超举荐无著作、无文凭的陈寅恪为导师时,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一口拒绝。年,当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时,师生们开始惊叹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有人称他为“活字典”,也有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
文人相轻,当时的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土派,另一派是留洋派。本土派认为,洋派不懂国情,你的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就觉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都是陈先生独有的人格魅力影响的。
年,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是陈寅恪出的。当时陈寅恪已经决定第二天去北戴河休养,就匆匆拟了两个试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另一题为“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
这次作文考试,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大家都没来过清华园,不知道该怎么梦游。
而对对子就更让这群莘莘学子们找不到北了。据说,对出“胡适之”而获满分的考生,仅周祖谟一人,不知道当时的胡适先生心中的阴影面积有多大。对“祖冲之”的考生,算作及格,“祖”“孙”倒也算工整,但平仄不对。还有一考生对以“王引之”,勉勉强强。考卷中凡答“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等统统不及格。
这一下犯了众怒,社会上纷纷批评清华大学食古不化,不应出怪题“对对子”考学生。陈寅恪只好出面应对,提出四条理由:一、测试考生能否区分虚字和实字及其应用;二、测试考生能否区分平仄声;三、测试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考察考生思想条理。陈寅恪的解释文章一经发表,这场“风波”即告平息,可见陈先生名望名望之高,学时之高,辩才之高。
大才子陈寅恪只有一位妻子,却是一位出身于名门的妻子。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在那场悲惨的政治运动中,陈寅恪所有的“声明”、“抗议书”,乃至“交代材料”全出自妻子唐筼的手笔,陈寅恪内心的痛苦、忧愤,只有唐筼能够理解,也只有她才能安慰他。唐筼也是一位才女,年,在两人的结婚纪念日,陈寅恪题诗曰:“同梦葱葱廿八秋,也同欢乐也同愁。”唐筼步原韵和道:“甘苦年年庆此秋,也无惆怅更无愁。”同年为陈寅恪祝寿,唐筼赋诗道:“今辰同醉此深杯,香羡离支佐旧醅。郊外肴蔬无异味,斋中脂墨助高才。考评陈范文新就,笺释钱杨体别裁。回首燕都初见日,恰排小酌待君来。”尾联满怀深情地回首27年前二人在京华初识的情形,也表明自己虽然历尽磨难,依然无悔当初的选择。陈寅恪经常对女儿说:“我们家里头,你可以不尊重我,但是不能不尊重你们的母亲。”“妈妈是主心骨,没有她就没有这个家,没有她就没有我们,所以我们大家要好好保护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