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得和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养殖渔业希望与恐惧所系
TUhjnbcbe - 2024/6/29 18:04:00
白癜风能治疗好么 http://pf.39.net/bdfyy/bdfhl/181211/6706972.html

一如陆上的猎场,渔场往往也有滥捕的情形。对渔民而言,唯一合理的策略就是尽量多捕鱼,不然竞争对手就要胜过自己。渔民有着浪漫的形象,比如冒险犯难、不畏狂风暴雨、执着敬业、不屈不挠追捕鱼群;然而在这层形象底下,却是冰冷的现实。人类无法有效管控大海更让问题越发复杂。渔获量在20世纪增加了近40倍,根据约翰·麦克尼尔(JohnMcNeill)估计,有30亿吨的鱼被捞捕上岸,超过之前各世纪人类的总渔获量。

把鱼粉用于肥料和动物饲料,使得鱼成为全球关键性的营养来源,这方面的用量远超过人的食用量。20世纪,有许多渔场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种现象虽可用气候的变化和鱼群变动不定的迁徙模式来解释,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滥捕才是最大也是最普遍的原因。早期的拓荒者只要在岸边伸手到水中一探,便可捉到大量的缅因龙虾;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为保护资源,缅因龙虾的捕捞受到了管制,但是捕获量仍由每年秋季约万磅锐减到年的不及万磅。

缅因龙虾产量近来已有可观的复苏,但仍不稳定。加拿大在年关闭鳕鱼渔场,据称大西洋鳕鱼目前的存量仅及历史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加州沙丁鱼和北海鲱鱼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成为稀有鱼类。日本沙丁鱼渔场在20世纪30年代为全球最大,可是到了年,那里的沙丁鱼却被捞捕到几乎灭绝。纳米比亚的沙丁鱼渔获量在年是50万吨,到年已减少为零。

在路上,如果某种猎物的供应量过低时,解决办法就是畜牧养殖,捕捉一些动物,关进畜栏或集中看管来饲养繁育。如果是鱼类,解决办法就是改为养鱼或水产养殖,也就是从事所谓的养鱼农业。它确实较近似于陆上畜牧,而不像植物栽植;农业二字也应用于养猪农业养鸡农业,然而养鱼业者往往采取集约方式,产量之多,比最有效率的集约养猪或养鸡更为惊人。

海上养殖渔业已成为未来的希望与恐惧之所系。为了维持商业寿命,必须让渔业变得可以预期,并集中于特定地点。现存的渔场几乎都在沿海区域,仅限于鱼类能获取食物的大陆礁层。渔场所在位置取决于鱼群自己选择的迁徙路线,这些路线是会改变的,而且会随着气候的变幻不定而改变。不过,全球的海产食物几乎有一半捕自五个海域,分别为非洲纳米比亚沿岸与加那利群岛南部的大西洋海域、索马里沿岸的印度洋海域、加州与秘鲁沿岸的太平洋海域。这些海域不是有垂直下沉的大陆架,就是有悬崖般陡峭的海岸线。持续的强风吹刮海面,寒冷的水流向上涌,不断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吸引鱼群前来。在秘鲁海岸,浅滩上密布着鳀鱼群,数量之多,有时妇女小孩只要随手一捞,便可捞满帽子。这样的天然条件是很难用人工复制的。

不论如何,只要在养殖渔业能替代捕鱼业的地方,这种替代现象就势必会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前面谈过的贝类养殖业就说明这是种古老的行业,甚至有例子显示,早在人类开始养殖软体动物的远古时代以来,便已有养殖大型海鱼的情况。在菲律宾和太平洋的其他岛屿,养殖虱目鱼的历史已久远而不可考。养殖户趁涨潮时在海滩挖洞,趁退潮时捞出留在洞里的鱼苗。[插图]小鱼吃海苔,长得很快,等长到鱼身长约三四英尺时便可以上市拍卖。

有些种类的鲤鱼吃草料,以及其他鱼种多半不爱吃的小型浮游生物,于是人们可把这些鲤鱼养在淡水池塘里。根据文献记载,中国早在公元前年即有这种养鱼业。养在近海鱼塭的虾和鲑鱼,以及养在淡水池的鲤鱼、河鲈、鳗鱼和虹鳟,都非常适合采用同样方法,以产业化规模来养殖,这些鱼正是当今全球水产养殖的优势鱼种。年,人类有万吨的食物来自养殖渔业;一个世代以后,增加为2万吨。中国是这一产业的领导国,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深海鱼类养殖如今在技术上已经可行,由于利之所趋,人们肯定会往这条路发展。

在野生环境中,每万个卵才有一条鱼存活,人工授精则可确保八成的鱼卵受精,其中六成可以孵化成鱼。人们可以采用荷尔蒙处理来增加种鱼的繁殖力。借助于氧化、控制水温和人工浮游生物,养殖鱼能长得比野生鱼更快更大。养殖鲑鱼每公顷水域可生产吨的肉,比肉牛的产量多了15倍。在24℃的恒温环境中,海鲈生长的速度比在温度不定的天然环境快了1倍。

养殖渔业的发展因而无法避免。接下来,野生种群肯定会灭绝,因为养殖鱼是病原的携带者:由于养殖技术或处理方法,养殖鱼可以抵抗疾病;可是它们一旦接触到养殖场外没有免疫力的鱼群,必会带来一场大屠杀。我们这时代养殖渔业剧增的现象,在陆地上已有一些微弱的回响,那就是以前并未驯养的几种陆地动物,比如鸵鸟和若干种类的鹿,现在也有人饲养。这些新的努力让中断已久的畜牧革命复苏了。远古时代,在大多数的社会,人类为了取得食物,曾从事大规模的畜牧,我们或许可这么认为,牛、绵羊、山羊、猪和家禽在当时通通被关进畜栏里。我们正逐渐找回真正古老的智慧。

蒙古火锅餐厅并无法复制蒙古人的生活经验,但是蒙古人的确会用火锅煮食。这种锅用金属打造,轻薄便携。锅子中间的烟囱可让炊烟向上升起飘走,外圈的水沸腾得厉害,一会儿就把肉片或令人暖上心头的羊脂烫熟。蒙古人一般爱吃羊脂,因为当地气候酷寒,冬季寒风劲吹,使大草原的温度降到-40℃。另外,也可以在薄金属片上抹羊脂,置于火上煎烤食物。这是游牧民族的食物,是为了随时准备作战而制作的菜肴,令人回想起以前的时代:营火是战士的同盟,矛就是肉叉,盾牌就是锅子。这种食物似乎将农民排除在外;农民就是游牧民族理当厌恶并与之战斗的定居族群。蒙古人吃的肉来自他们随季节迁徙生活的同伴,亦即马和大尾绵羊。他们很少吃马肉,除非是马匹过剩或老马死亡时。

驯养大尾绵羊则是游牧的牲畜饲养者最有创意的发明。根据文献记载,阿拉伯早在远古时代便有这种丑怪的畜生,直至今日仍受欢迎,特别是在近东和中亚的大草原和高原地区,这些地区直到现在都盛行游牧文化。这种羊拖着累赘的尾巴,有的宽得像海狸尾,因此移动起来相当困难,甚至得在身体后面拖一辆小车,以便撑起尾巴载运。可是大尾绵羊带来的好处胜过其不便之处:由于牧民的牛长途跋涉,因此牛肉既韧又老;羊尾的的油脂却十分柔软,是极易熔化的快餐油。就算牧民没空或没有火可以热熔羊脂,羊脂亦可生食,而且消化得很快。宝贵的油脂集中储藏于动物身上一个特定部位,不必宰杀动物即可割除,这对于不断迁移的牧民来说,不啻是天赐恩典。

由于大草原大部分地区并没有木柴,蒙古人传统上用粪便当燃料来煮食,或者返璞归真,索性就用不必生火的方式来处理肉食,亦即风干或采用一种特有的方法:自中世纪以来,此法即使得欧洲人大开眼界,也令他们心有反感。蒙古人把一大片肉压在马鞍底下,用马一路行走而流出的汗来让肉变软嫩。根据可靠消息,有位克罗地亚骑兵队长在年与布里亚-萨瓦兰聚餐时,就推荐这种取代烹煮的制作方法。我们在野外觉得肚子饿了时,就会射杀路上遇到的第一头畜生,割下好一大块肉,撒上一点盐(我们随身的佩囊里随时备有盐),再把肉放到马背上的马鞍底下,然后我们会策马奔驰一阵子。

1
查看完整版本: 养殖渔业希望与恐惧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