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条推送,算算从15年3月起也有五年多时间,时间因为这些琐碎的标记略显清晰。
进行到不自觉在脑子里弹出
/p>
「NOTFOUND」
……的页面。
对的,就是那个让现代人很无奈的错误。
专业的解释是,链接指向的网页被更改或被移除,一个失效的URL就像一个被注销的电话号码,一个人去楼空的地址,一个找不到的人……带着强大的落寞与失意向人扑过来。
NOTFOUND
/·
不过也许这种「NOTFOUND」也不尽然都是充满惆怅的,有时候一种消亡是另一种新生的开始,而找不到也就暗藏着一种希望吧。
这有点像我喜欢的废墟文明,不可否认在历史进程无可阻挡的外力之余,还有很多人为的暴力,换个角度则可如从叶廷芳在《废墟之美》中所讲:
“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
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
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
”
纪德也曾在《春天》中这样写:
“
我在回巴黎去领略那料峭北风和愁眉不展的天空之前,先让奥林匹斯山那美丽的废墟半掩在花丛里了。
”
当再次看到那些重新被植被攻占的废墟时候,不会过分的留恋昔日人类文明曾是何等耀眼,又为它的暗淡而神伤,反而看到一切从大地而来的又皈依大地。
/1·
法国摄影师RomainVeillon也是一个废墟迷,他在采访中说,是因为从小就爱跟着祖母去废弃的工厂闲逛,从中寻找过去人生活的痕迹来编成故事,而自己作为自然力量的见证者,从残破中可以看到美。
于是他开始一个名为“Askthedust”的废墟拍摄计划。
他曾在采访中说在其拍摄的众多废墟中,他个人最喜欢的是Kolmanskop。
一座纳米比亚纳米布沙漠中部的一个采矿小镇,早年因为大量钻石的驱使,人们在荒漠里建立了一个繁华的城市,而自年钻石开始减少后,人类开始离开,于是Kolmanskop再次被沙漠掩埋。
RomainVeillon花了一周时间待在Kolmanskop,他说那时候好像时间停止了,并且再次强烈的感受到:
“
Ilovewhennaturetakesoverhumanconstructions.Itputsintoperspectiveourpresenceonearthandremindsusthatweareonlypassers-by.
Intheend,naturealwaysfindsawayto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