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得和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时没有拼音,怎么知道汉字的读音 [复制链接]

1#

最近在陪儿子学习拼音,感觉拼音真是伟大的创造,他可以让小朋友迅速掌握识字的方法。就算不认识某个汉字,也可以通过拼音知道这个字的读音,然后通过记忆方法,将古诗和课文背诵下来,从而培养语感和学习兴趣。汉语拼音这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制定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那么在此之前,人们是怎么知道汉字的读音的呢?

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者,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的官方文字。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大约将近10万个,日常所使用的汉字大约多个。有机构对汉字进行过统计,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字可覆盖98%以上,字则已到99%,也就是说只要掌握个常用汉字,就基本够我们学习和生活用了。

汉字不同于西方的表音文字,它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所以,识字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文化人打小就必须闯过的一个重要关口。为了识字,为了有效地阅读前人的文献,给汉字注音自古以来就成为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也是一门学问,古人主要有3种注音方法。

一种是描述发音时有关发音器官的动作及发音部位的状态,在汉代以前常用这种方法表示读音,比如“急气”、“缓气”、“急舌”、“笼口”。唐代学者张守节说的“比方为音”就是这意思。但是这种标注读音的方法不是很正确,只能说是一种朦胧状态,因此很难将汉字的读音念出来。比如,莒这个字怎么念?东郭牙对齐桓公说:“口开而不阖,是言莒也。”张着嘴不闭,能发出的音多了,怎么就能知道说的是莒呢?

第二种是直音法。这和我们刚学习英语是一样的,通常用汉字来表示英语的读音,我那时就把“thankyou”,标注为“三克油”。古书里凡是说“读若”,“读为”,“某音某”的,就是这个方法。例如“饰读若式”、“傅音附”。好在汉语中的同音字很多,这种方法用起来也是方便。不过它也有弊端,一来不是每个字都有同音字,二来有的同音字比要注音的那个字更加生僻难念。

鉴于前两种方法都有不足之处,于是聪明的古人又发明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就是用两个字来拼读一个字,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合并起来读。比如“东,德红切”,用“德”字的声母合上“红”字的韵母一起拼,就能拼读出“东”这个音。自从有了反切法,全部汉字的注音就成为了可能,各种韵书才得以出现,中国的音韵学才能一代比一代缜密地发展下来。

现在各种穿越小说很是流行,假如我们真的能穿越到古代,只要掌握了反切法才能与古人交流,如果用现代的拼音方法与古人交流估计还不方便,光把声母、韵母、声调讲解起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