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得和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我的2022亲临 [复制链接]

1#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年,他们践行“四力”,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赛场到神舟飞船发射和回收的现场;从乡村振兴大潮中的山村农户到登顶珠峰的普通牧民;从守边护边数十年的母子到泸定地震中的“汶川哥哥”;从珍贵文物的考古挖掘现场到“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工地……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摄影是一种很轻巧的记录方式,亲临其境,长久回响。它为时间裱框,为生活编目,连接起模糊的昨日和确凿的今天。

年于我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从南非转任纳米比亚,全新的岗位、全新的国家、全新的环境。站在岁末,向来路望去,年有太多难忘的瞬间,就像夜空划过的一颗一颗流星。

最亮的星——世界杯

11月的卡塔尔微风徐徐、空气中掺杂着海的气息,虽是冬天,白天室外的温度竟有一种烧灼感,和彼时我的心情一样,兴奋到燃。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取消,这是本年度最庆幸的采访,8个场馆、32支球队、65场比赛、多名球员,历时28天的赛程我有幸同行了18天。

在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上,新华社正式以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IOPP)的身份参与报道。本届世界杯是新华社首次以此身份参与并全面享受报道权益的世界杯赛事,也是摄影记者的“盛宴”。特别是在资源稀缺的摄影报道位置上,与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排列在同一优先序列。这也使得我有机会多角度抓取精彩高清的画面。能到现场观赛的球迷仅占全世界球迷很小一部分,大部分都只能通过电视和新闻图片了解赛事的情况,我的工作似乎有了更崇高的意义。

有句老话叫“有图有真相”。摄影是定格的艺术,充满细节的瞬间按下并成像时,它就变成了“实锤”。日本队战胜西班牙队的比赛中进球前传中疑似先出界,成为舆论热点。我正好在看台点位精准捕捉到这一瞬间,画面清晰可见日本队的传中球已经“出”底线了。但本届世界杯每个比赛用球内都嵌有芯片,赛后FIFA官方给出的说法是,足球还差1.88毫米才出底线,这个毫米级别的判罚不是裁判肉眼能够捕捉到的,但却决定了两支球队的命运。

↑年12月1日,在世界杯足球赛E组比赛中,日本队球员三笘薰(左一)在比赛中传球,随后队友田中碧破门得分。

截止到年12月8日,整个世界杯期间我共有七百多张照片刊发,6张图片获得“新华社体育图片每日佳作”。当踏上返回纳米比亚的航班时,我心里已经盘算着4年后的美墨加世界杯自己能否再披“战袍”。

↑年11月27日,在世界杯足球赛E组比赛中,德国队球员勒鲁瓦·萨内(右)在比赛中传球。

↑年11月30日,在世界杯足球赛C组比赛中,波兰队守门员什琴斯尼(前左)与阿根廷队球员梅西(前右)争抢高球时犯规,被主裁判判罚点球。
  

↑年12月5日,在世界杯足球赛八分之一决赛后,巴西队球员在赛后打出“球王”贝利的横幅。

↑年12月5日,在世界杯足球赛八分之一决赛后,巴西队球员内马尔庆祝胜利。

↑年12月6日,在世界杯足球赛八分之一决赛中,葡萄牙队球员佩佩(上)在比赛中进球后庆祝。

↑年11月20日,在世界杯揭幕战上,卡塔尔队守门员萨德·西卜(右)在比赛中犯规防守厄瓜多尔队球员恩纳·瓦伦西亚,被主裁判出示黄牌警告,并判给厄瓜多尔队一个点球。

最神奇的星——纳米比亚“红沙漠”

在一千多公里漫长的纳米布沙漠中,有一段因色彩鲜艳,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神奇沙漠,那就是坐落在纳米布诺克卢福国家公园内,被称为索萨斯雷的红沙漠。作为纳米比亚沙海的一部分,这里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在索萨斯雷,连绵不绝的高大沙山颜色鲜艳,在阳光下呈现出红色至橙色。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沙子中铁元素的含量很高,而铁元素在漫长的历史中被氧化。

在公园内有一处神秘的盐沼地,屹立着众多枯死的古树,形成令人惊叹的景观,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死亡谷”。这里曾经生长着众多的刺槐树,是一块生命的绿洲,但随着沙漠中水源的变迁,失去了水的盆地也成了死亡之谷。这里如今只剩下干枯的树干,在烈日的烤灼下变成黑色,一棵棵突兀地矗立在白色的盐沼土上,再加上周遭橙红色的沙丘,形成鲜明的对比。

↑年1月16日,纳米比亚纳米布-诺克卢福国家公园内,橙红色的沙漠在阳光照射下格外醒目。

↑年1月16日,纳米比亚纳米布-诺克卢福国家公园内,无人机拍摄“死亡谷”全貌。

↑年1月16日,纳米比亚纳米布-诺克卢福国家公园内,游客走在盐沼地中。

↑年1月16日在纳米比亚的纳米布-诺克卢福国家公园拍摄的盐沼地景观。

↑年1月16日,纳米比亚纳米布-诺克卢福国家公园内,游客走在盐沼地中。

最意外的星——纳米比亚百合花海

沙漠里的百合花海奇观需要特定的月份、反常的天气、苛刻的雨量,即便纳米比亚的当地人也要好几年才能看上一回。我今年恰好遇到了。

桑德霍夫百合花盆地位于纳米比亚南部地区,靠近马尔特霍赫镇的粘土平原,距首都温得和克多公里。每当百合花开的季节,又恰好纳米比亚的旱季不旱、降雨量足够时,大自然的奇迹才会显现。上万朵百合花争相绽放,整个区域变成百合花的海洋。

百合花只在沼泽地区开花,花期持续六到七天,然后枯萎。在这短短的一周时间里,超过公顷的土地会呈现出粉红色、白色和绿色的光彩。

百合花海不仅吸引了大量本国游客,还吸引了来自南非、博茨瓦纳、安哥拉等周边国家和德国、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游客,游客来赏花也加快了当地旅游业的复苏。

↑年1月24日,在纳米比亚桑德霍夫农场,一名男子在花海中用手机自拍。

↑年1月24日,在纳米比亚桑德霍夫农场,游客在百合花海中采摘花朵。

↑年1月24日在纳米比亚桑德霍夫农场拍摄的百合花。

最独特的星——当箭袋树遇上夜的黑

在纳米比亚常年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的南部地区,生长着一种奇特且珍贵的“树”——箭袋树。它们造型奇特,被世界各地游客称为“外星植物”并趋之若鹜。这种树其实不是树,而是芦荟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地区,特别是纳米比亚境内。游客想一次性见到上百棵箭袋树,只有在箭袋树公园内才行。

箭袋树公园位于纳米比亚南部的基特曼斯胡普镇,距离首都温得和克公里左右,有超过棵箭袋树,是整个非洲地区数量最多、最集中的景点之一。

箭袋树的生长极其缓慢,每增加一米的高度需要十几年到二十几年不等。当地人非常喜爱箭袋树,把它当成是财富的象征,并相信会给人带来好运,纳米比亚50分硬币就选择了箭袋树的图案。公园内也是拍摄星空的绝佳地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酷爱将璀璨的星空当作箭袋树完美的背景,让生命的奇迹之树和灿烂的星空融为一体。

↑星空下的箭袋树。

↑年4月30日,箭袋树公园内的日出。

↑年4月30日拍摄的箭袋树。

↑年4月30日,箭袋树上的小鸟。

最霸气的星——埃托沙国家公园

埃托沙国家公园位于纳米比亚西北部,距离首都温得和克多公里,总面积2.2万多平方公里,是纳米比亚境内最大、最有名的国家公园,园内有多种哺乳动物,多种鸟类和多种爬行动物。埃托沙在当地语中的意思是“巨大的白色之地”,其实就是个巨大的盐沼。

埃托沙国家公园由德国殖民者于年建立,最初面积为8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随着时间的变化,公园现今的面积只是最初的四分之一,但仍是一个重要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公园地处干旱地区,每年降雨量有限,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公园内修建并维护着近百个水塘或动物饮水点。在旱季,游客们可直接开车到这些饮水点附近参观。虽然我去的时候正值南半球的冬天,但埃托沙的温度一点也不低,白天将近30摄氏度,夜间巡游也就成了世界各地游客最喜爱的项目之一,既可以避开白天的高温,也能够看到夜行动物。

↑年8月14日,一群长颈鹿在纳米比亚埃托沙国家公园内漫步。

↑年8月15日在纳米比亚埃托沙国家公园内拍摄的狮子和斑马。

↑年8月15日,纳米比亚埃托沙国家公园内,游客停车避让一头穿过马路的大象。

↑年8月14日,纳米比亚埃托沙国家公园内,游客围观从水塘边走过的犀牛。

↑年8月15日在纳米比亚埃托沙国家公园内拍摄的犀牛。

最艳丽的星—火烈鸟“天堂”

在距离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公里左右的海滨城市沃尔维斯湾(又译“鲸湾”),栖息着上万只非洲火烈鸟,一年四季都能够看到它们婀娜多姿的身影。

因为这里食物充足、气候温和,被当地人称为“火烈鸟天堂”。它们时而婉转飞扬,时而妙舞清歌,好不热闹。

↑年6月5日在纳米比亚沃尔维斯湾拍摄的火烈鸟。

↑年6月5日在纳米比亚沃尔维斯湾拍摄的火烈鸟。

生命如此美丽,我们才如此珍爱每个朝阳再起的明天。新年到了,我们充满期待。

扫描下图中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