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得和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风景世界国外专题研究国家公园监测体系 [复制链接]

1#

国家公园监测体系(下)

前两期阐述了国家公园监测体系的类别、特征、工具以及存在的意义,并介绍了纳米比亚和德国建设国家公园监测体系的经验,本期将介绍美国国家公园监测体系以及对我国自然保护地监测体系建设的启示。

美国

美国国家公园监测活动历史悠久,但多以短期的、在各国家公园内独立开展的监测活动为主。年,为整合已有自然资源调查和监测信息,更好地实施管理和制定决策,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启动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清查和监测项目,该项目持续至今并获得广泛认可。

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清查和监测项目在监测内容框架及指标方面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注重本底资源清查与长期监测的共同开展。其中,清查是指自然资源本底状况的调查,监测是对动态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跟踪,前者是后者开展的基础。

第二,清查指标体系强调“自上而下”的规范性,监测指标强调“自下而上”的区域差异性。在清查方面,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清查和监测项目自然资源清查体系由12项基础调查内容构成,包括自然资源相关文献、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制图数据、空气质量数据、易受空气质量影响的资源清单、气候清查、地质资源清查、土壤资源清查、水体位置和分类、水质本底数据、植被清查、物种清单和物种出现频率及分布等。在监测指标方面,考虑到美国境内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采用在各个生态区内自下而上的监测指标制定方式。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清查和监测项目建立了国家公园监测网络,基于美国自然地理分区和自然资源相似度,全国超过处国家公园被分为32个生态区。各区内的国家公园共同合作,针对各区情况制定《监测规划》以及确定监测指标。

第三,注重对反映资源状态的“关键指征”(VitalSigns)进行监测,避免监测指标体系过于庞大,保证可操作性。“关键指征”监测提供跟踪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总体状况所需的最低保障,为国家公园管理干预提供早期预警。

“关键指征”监测特定物种、栖息地、景观和非生物因素(如水、空气、土壤),指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帮助园方更清晰地了解自然发展过程,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合理保护与利用国家公园自然资源。当前,全美超过个公园内的32处监测网络建立了“关键指征”系统。

“关键指征”系统的目标主要包括:

(1)确定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状况与发展趋势,使管理方制定更行之有效的决策,并与其他机构和私营部门一起更有效地管理公园资源。

(2)针对监测目标的非正常状况提供预警,帮助园方实施更有效的减缓措施并减少管理成本。

(3)为公园生态系统提供参照点。

(4)遵守与保护自然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

(5)为实现国家公园管理目标提供一系列的测量程序。

余名科学家、资源专家、公园管理方和数据管理人员积极参与了该系统的长期运行,它为科学信息和公园管理需求之间建立了强大的连接。

“关键指征”系统主要拥有以下类别:气象(包括气温、降水、风速等)、水化学(包括pH值、温度、溶解氧、传导性等)、土地覆盖与利用(包括区域内土地的覆盖与利用类型、小块土地的规模与模式等)、入侵/外来植物(包括对植物的早期探测、覆盖区域等)、鸟类(包括物种组成、分布状况等)、地表水动力学(包括湖泊海拔、海平面上升等)、臭氧(包括臭氧浓度、对敏感植被的破坏等)、干湿沉降(包括二氧化硫浓度等)、能见度与颗粒物、火灾和燃料动力学(包括对火灾频率发展趋势的长期监测、火灾平均规模、平均烧伤程度、受到火灾影响的整体区域等)、植被群落(包括植物群落多样性、结构/年龄、相关物种的分布、植物发病率等)、哺乳动物(包括物种组成、分布状况等)、森林/林地群落(包括群落多样性、覆盖范围、物种再生等)、土壤功能与动力学(包括土壤养分、土壤群落的覆盖和组成、土壤稳定性等)、溪流与河道特点(包括宽度、深度、倾斜度、曲折度、通道横截面等)、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包括物种组成、分布状况等)、濒危物种与群落(数量评估、分布状况、性别与年龄比例等)、空气污染物(包括多氯联苯、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汞等)、地下水动力学(流速、深度、出水量、回灌率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包括物种分布状况、数量/年龄结构、物种多样性、覆盖区域面积百分比等)、草地/草本群落(包括物种组成、结构、林木线变化等)、鱼类(包括群落组成、分布状况、年龄结构、居住率、入侵物种等)、害虫(包括死亡率、枯死/受威胁/患病树木的分布和范围、早期探测等)、河岸群落(包括物种组成、覆盖率、分布状况、特定植物的密度、林冠高度等)、养分动态(包括硝酸盐、氨、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亚硝酸盐、正磷酸盐、全钾等)、初级生产(包括归一化植被指数、生长季节植物高度的变化、碳固定等)、湿地群落(包括物种组成、覆盖率、分布状况、特定植物的密度、林冠高度等)、微生物(包括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蓝藻细菌等)、水有*物质(包括无机性*物、有机性*物、重金属等)、入侵/外来动物(包括入侵物种分布状况、早期探测等)、海岸/海洋学特征(包括海岸线变化率、海平面上升等)。

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清查和监测项目采取了诸多措施促进监测数据向规划和管理转化。专家将其成功归纳为三方面的因素:相关性、可靠性和履行承诺的决心。前两者均与数据管理过程直接相关。相关性是指通过让管理者、科学家共同参与到监测目标的制定和指标的选择,从一开始建立科学家和管理者的伙伴关系,使得监测活动与规划决策在最初阶段便紧密相关。可靠性是指监测数据本身以及数据储存、管理与分析的可靠程度,包括数据质量、安全性、可用寿命和可获得性四个因子。

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清查和监测项目在全国层面发布了一系列指南指导监测的开展。其中,年编制的《清查与监测网络数据管理指南》涉及全周期的数据管理、各数据管理方任务及责任、数据质量保障、数据所有权与共享、数据传播等诸多内容。对于容易被忽略的数据储存、管理与分析环节,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清查和监测项目建立了“集成资源管理应用程序”供国家公园管理者、合作伙伴和公众共享信息。还成立了专门管理空间数据的“地理信息系统小组”,负责管理、整合国家公园所有相关空间数据。除了全国层面,生态区层面也编制了若干《数据管理规划》。除了保证相关性和可靠性两方面因素,还会向园区管理者、规划者、科学界和公共管理者发布定期报告,这是生态区提供监测结果的主要渠道。32个联网的生态区单元都要定期在网络上发布一系列文件,包括资源摘要、数据总结简报、详细技术报告、发表的相关期刊文章以及趋势分析和综合报告。

在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管辖的土地上,对火灾所造成破坏区域的修复和维护一直是诸多国家公园长期且重要的工作。因此,火情及其影响的信息对于制定健全、科学的管理决策至关重要。而通过高质量监控程序产生的结果对评估公园内的消防管理系统是成功管理火情的关键。

火情监测系统使国家公园管理局得以记录其基本信息、探测其发展趋势并确保公园实现对大火和资源设置的管理目标。火情监测系统拥有以下目标:

(1)记录荒野地带火灾的基本信息。

(2)记录火灾的实际情况,以帮助公园管理人员依据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3)记录和分析火灾对植物造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4)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建立标准,以推动监测数据的共享。

(5)在火灾产生实际影响或已开展相关研究的区域内,追踪植物群落的发展趋势。

(6)识别需要进行额外研究的区域。

国家公园火情监测系统依据复杂性,共分为四个级别。

级别1——环境监测:这一级别的监测在火灾发生前提供基线数据的概要,其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如气象、社会*治因素、地形以及其他对火情管理计划有用的数据。其中部分数据为非经常性收集的数据,如地形数据,而气象数据则为常规性收集的数据。

级别2——火情观察:该级别记录全部火情的观察情况。监测火情需要收集有关环境条件和烟雾特性等的数据。工作人员将这些数据与环境监测期间收集的信息相结合,以预测火灾并识别潜在问题。

级别3——短期变化:短期变化是监测所有火灾的必要阶段。该级别的监测可根据管理目标提供特定燃料堆和植物群落内燃料减少与植物变化的信息,以及其他变量的信息。这些数据允许公园工作人员对是否达到了规定的管理目标进行定量评估。植物和燃料监测数据的收集主要通过对永久性监测地块取样来实现。公园工作人员以不同的频率进行监测——火灾发生前、火灾发生期间和火灾发生后。这一级别的监测会在火灾发生后持续两年。

级别4——长期变化:长期变化同样是监测所有火灾的必要阶段。其通常包括短期变化监测的变量,这些变量在较长时期内需在同一永久性监测地块采样。这一级别的监测还涉及查明可确定管理决策的重大趋势。有些趋势可能是有用的,即使它们没有高度的确定性。监测频率基于一定间隔的采样序列(通常为5年和10年,然后每10年)进行。这种长期的变化监测将持续进行,直到该地区再次发生火灾。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更高级别监测的同时还要持续开展所有较低级别的监测工作。例如,除非工作人员记录了火灾实际情况的数据,否则对短期变化和长期变化的监测没有重要价值。

对我国自然保护地监测体系建设的启示

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要求完善国家公园监测指标体系和技术体系,做好自然资源本底调查和监测,并制定监测技术规程。当前,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大背景下,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一、在全国层面,应建立统一规范的自然保护地监测体系。

首先,在监测内容框架与指标方面,应当“统筹规划、重点突出、衔接左右、分区开展、分步推进”。“统筹规划”是指并重推进资源本底清查与监测,制定统一规范的清查和监测指标体系,并提供相应指南。“重点突出”是指明确我国自然保护地资源的核心特征,针对核心特征重点开展监测。“衔接左右”是指与国家各个部门乃至国际组织已有的监测活动相衔接。“分区开展”是指基于我国自然地理分区综合划定监测片区,分区域开展监测。“分步推进”是指以状态监测为出发点,未来有余力时进一步开展有效性监测。

其次,在监测数据管理及转化机制方面,应当“规范管理、多方参与、定期评估、融入规划”。“规范管理”是将明确统一的数据汇总至管理机构,并推进数据记录的规范化。“多方参与”强调科学家和管理者共同参与,保证监测活动更好地实施并服务于规划管理。“定期评估”是指制定自然保护地个体、区域、全国多层次定期评估报告体系。“融入规划”是指将监测评估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纳入总体规划或管理规划,使监测指标与保护目标、威胁、措施等紧密结合,以更好地制定决策。

最后,在机构组织及保障方面,应当做到“责任唯一、立法保障、资金与人力支持”,即在国家层面明确唯一的监测和评估责任机构,并在立法中明确该机构在科研与监测方面的责任和权利,以及提供专项的监测基金和人员队伍支持。

二、在试点层面,应进一步针对所依托的原有自然保护地类型、规模、资源特性、面临问题等差异,明确各试点监测系统建设的重点。例如,对于覆盖多个或多类自然保护地且规模巨大的三江源、大熊猫国家公园等试点,其建设重点在于整合统一各单元监测指标,并给予有力的实施保障。而对于以单个自然保护地为主建立的试点,其建设重点则主要在于已有监测系统的提升。对于个别生态问题突出的试点,可能需要补充重点针对性的监测措施。远期,还应充分发挥各试点对其所在自然保护地监测片区的带动作用。自然保护地监测体系对于促进自然保护地的科学保护、规划与管理至关重要。

三、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扩大监测对象。在生物多样性方面需加强对两栖爬行类、鱼类以及无脊椎动物的监测,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全面监测。还应重视对自然保护地干扰较大的指标的监测,如人类活动和生态安全方面的监测。

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监测技术日新月异,例如无人机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因此管理机构以及行业学者应提高监测研究水平,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自然保护地监测研究中,更科学、系统地反应出自然保护地的资源变化及受威胁程度。

五、地方*府应进一步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重视程度,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制定相关*策,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与支持当地自然保护地的监测管理工作,并对其实施有效监督,使管理和规划工作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鼓励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加强与科研院所和相关高校的监测合作,建立长期监测档案,并将监测结果有效应用于自然保护地管理。同时,作为信息共享的一种方式,鼓励将监测结果以文献的形式进行公开发表,共享成果。

结语

我国自然保护地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场所,其管理工作比较复杂,而其管理工作的好坏,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需要有较为翔实的数据提供可靠依据,而这些数据很多需要经过长期的监测才能获得,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地监测体系是取得数据的根本保障。在当前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背景下,各景区可在思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同时,探索监测体系的运营,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以更加切实有效地落实各项保护管理措施,最终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部分内容摘自于:

InventoryMonitoring.NationalParkService.

FireMonitoringHandbook.NationalParkService.U.S.DepartmentoftheInterior.

彭琳,杜春兰.面向规划管理的国外国家公园监测体系研究及启示——以美国、加拿大、英国为例.中国园林.

李苗苗,夏万才,王猛,栾晓峰.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自然保护地监测研究.生态学报.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

投稿邮箱

china_fjms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