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得和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柴静middot看见人性的 [复制链接]

1#
北京主治皮肤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781492.html

《看见》柴静索书号:I.1/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柴静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十七章,叫做《无能的力量》,讲的是一个叫卢安克的德国人,在中国广西山村陪伴留守儿童十年的故事。

卢安克说他能够留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的父母“从来不认为孩子属于自己”。他的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卢安克有一个双胞胎哥哥,是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妹妹七年中一直在非洲纳米比亚作志愿者。

采访前,柴静看见七八个孩子滚在卢安克怀里,打来打去,她问卢安克,“我会忍不住想去制止,甚至想去说他们,这是我的第一个反应,可是你不这么做?”

那群孩子里有一个最皮的,柴静叫他“小黑脸”。

卢安克回答,“我知道他们身上以前发生的事情,还有他们不同的特点,都可以理解。”

“但是理解够吗?”

“如果已经理解,然后再去跟他们说一句话,跟反感而说一句话是不一样的。”

卢安克觉得教育是对一个人创造力的开掘。他认为一句话是没有力量教育任何人的,要用行为,去和孩子们一起做一件事情,才可以得到教育的效果。

在德国,大学录取一名学生,不靠基础知识来评断优劣,教授们认为“已经有知识的人不需要更多的知识,缺少的是创造性。但给那些有创造性的人增加知识,他就可以实现头脑里的东西。”

卢安克就是这样的人,并被汉堡美术学院录取设计飞机模型。

毕业后,他来到中国,想要留下来,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寻找自由。

他没有申请到教师资格证,所以只能陪山村里的孩子们唱歌画画,自由的做事情。

相处了几天,柴静内心认为“小黑脸”调皮,便问卢安克,“你认为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如果自己作为老师,想象学生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的样子跟觉得怎么样比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碍。这样我没办法跟他们建立关系,这个想象就好像一面墙隔在学生和我之间,所以我不要这个想象。”

“可是我们平常接触的很好的老师也会说,想要一个有创造力、有想象力的学生,难道你没有吗?”

“那学生做不到,他会不会放弃呢?会不会怪这个学生呢?”

“那很多人觉得,你只是一个生活总陪着他们的人,你并没有在教育他们啊?”

“教育就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

他让学生一起画画、做音乐,一起“拍电视剧”。那个“小黑脸”的皮孩儿,只有待在卢安克怀里的时候,才能安静一会儿。

那群孩子六年级离校之前,一人一句歌词,组成一首歌送给卢安克。

“我孤独的站在,这冰冷的窗外……”

“好汉不需要面子……”

大家在钢琴上乱弹个旋律,他说,“创造本来就是乱来。”

最后那个“小黑脸”作的歌词是,

“我们都不完美,但我愿为你作出,不可能的改善。”

像卢安克这样的人,不能多,但也不能没有。

最理解卢安克的是他的学生,学生说过,

“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家,他的家人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他的学生,那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那么人类就是他的后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