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得和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考历史考点精华版 [复制链接]

1#

推荐阅读

中考道法万能答题模板(一)

中考道法万能答题模板(二)

中考道法万能答题模板(三)

中考道法万能答题模板(四)

中考*治核心考点吐血整理(上篇),背熟拿高分!

中考*治核心考点吐血整理(下篇),速速收藏!

中考道法背诵模板

年中考历史选择题最后冲刺专练60题(一)

年中考历史选择题最后冲刺专练60题(二)

中考会考真题、模拟试卷套(Word版试卷)

中考:最新中考历史样卷试题卷(1)

中考:最新中考历史样卷试题卷(2)

中考:逢“五”“十”必考!重要周年历史事件梳理

年中考时*热点最后预测(一)

年中考时*热点最后预测(二)

中考:初中历史《建*周年常考点一》

中考:初中历史《整10周年热点汇总》

中考历史最新主观题汇总,多考20分!

年中考历史最容易挖坑的知识点!背了就多考十分!

中考历史:《中考必考知识点集锦》,建议打印!

中考:初中历史课本中易考图片全汇总!(转给孩子)

中考:初中历史《中考必备的20张思维导图》

中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考前必背!

中考: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经典问答题》

5月份热点文章最新原创语法填空20篇

中考时*热点可能这样考:新疆棉花\三星堆考古\建*周年\中国精神...(可下载打印版)

年中考道法活动与探究20题

中考:初中历史《考前名校卷(一)》

中考:初中历史《考前名校卷(二)》

中考:初中历史30个高频考点整合!建议收藏!

扫码下载

扫码下载打印版

中考历史考点精华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是我国远古人类的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四五千年前,*帝部落、炎帝部落结成同盟,华夏民族形成了。仓颉造字、神农氏尝百草等故事都表现了炎*子孙对文明的不懈追求。

1.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能够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可靠证据。(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2.原始农耕生活(1)原始农业的产生

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2)河姆渡原始居民

①地点:浙江余姚,属于长江流域;②时间:距今约七千年;③生产: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④生活:建造干栏式房屋,会挖掘水井。(3)半坡原始居民

①地点:陕西西安,属于*河流域;②时间:距今约六千年;③生产: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④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制造彩陶。

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从北京人遗址、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情况,考古发现为研究我国的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4.*帝和炎帝的故事

距今五六千年,生活在*河流域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通过涿鹿之战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两个部落联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外华人也以炎*子孙自称。相传,炎帝和*帝有许多的发明,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尧舜禹的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禹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取代了尧舜的“禅让”,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时期。夏桀暴*,商汤灭夏。商纣残暴无道,武王亡商,建立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其统治。东周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烽烟四起。秦国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六国作好了准备。

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商周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战国时期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秦国的李冰修筑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老子等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总之,商周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昌盛,为第一次大一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1.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传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

2.商朝的文明(1)商汤灭夏,建立商朝。(2)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青铜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

3.西周的分封制(大题)

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

(1)目的:巩固统治。

(2)内容: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交纳贡品、镇守疆土、带兵随周天子作战。

(3)分封的意义: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强盛的国家。维护了西周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4.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战国初年,晋国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5.商鞅变法(前年,秦国秦孝公时期)(大题)

(1)内容:

①*治上: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②经济上:废井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③*事上:奖励*功,对有*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意义: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各国经过变法,纷纷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6.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修筑,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是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

7.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大题)

(1)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①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主张事物有对立面,会互相转化;主张无为而治。

②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主张: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教育主张: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记录其言行的是《论语》。

(2)百家争鸣(战国时期):(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①墨子,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②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③荀子,儒家代表人之一,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④庄子,道家代表人物,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与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⑤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国家统一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同时秦汉时期是封建*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和成熟重要时期。随着秦王赢*灭掉六国,统一的封建王朝开始了,秦朝虽然为了加强和巩固统治在*治、经济、思想、文化、*事上都采取了重大的措施,但最终因为实行暴*,短命而亡。西汉统治者,注意总结秦亡的经验教训,其统治一直维持了多年,缔造了强大的西汉王朝,无论在*治上、经济上、思想上、民族关系上还是外交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东汉初期“光武中兴”,但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腐败,*巾起义,最终使其一蹶不振。

1.秦统一中国(大题)(1)秦灭六国

公元前年,秦王嬴*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今陕西西安)。

(2)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治上: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中央设丞相负责行*、太尉负责*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皇权至高无上;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的基本模式。

②文化上:统一文字,通用小篆,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③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④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便利了交通,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⑤*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初步基础,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

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王朝(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大题)(1)*治: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设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兴办太学(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3)*事: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4)外交: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丝绸之路)。

(5)经济: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营;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丝绸之路(大题)

(1)陆上丝绸之路:

时间: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武帝时)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一条从山东到达朝鲜、日本;一条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_锡兰,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4.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宗教

①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张骞通西域之后,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②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末年在民间兴起。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张陵创立的五斗米教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道教主张修身养性,得道升天,长生不老。

(2)史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记述从*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他公正记事,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笔优美,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科技

①造纸术:西汉时,人们已经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②医学: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制成世界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编创体操“五禽戏”;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后世称其为“医圣”。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东汉末年,地方*阀混战,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虽然西晋完成了短暂的统一,但很快又陷入到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分裂混战的局面之中。封建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并非是历史的停滞、倒退。在分裂的同时,局部地区经济在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相对安定,各民族人民接触频繁,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并且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北方生产有了一定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出现不少成就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1.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年曹操率二十万大*南下,欲统一南北,诸葛亮辅佐的刘备,与占据江东的孙权联合抗曹,在赤壁交战,孙刘联*用火攻打败曹*,以少胜多,曹操逃回北方。此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人口南迁和江南的开发

西晋末年以来,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人迁到江南,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

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再加上,此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稳定,使江南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内容:①迁都洛阳;②实行汉化*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用汉制,学汉礼等。)

(2)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1)数学

祖冲之是南朝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有重大成就。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2)书法

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欣赏。钟繇和胡昭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名家。钟繇独创楷书书法。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被后人誉为“书圣”。

(3)农历

农历又称夏历,是中国传统历法。汉武帝时,在前代历法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确立了农历的基本形式和计算方法。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

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祖冲之,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

七下历史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朝代

隋唐时期从公元年隋朝建立开始,至年唐朝灭亡结束,主要涉及隋朝、唐朝及五代十国的历史。隋唐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唐朝前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在制度建设、经济和文化发展、民族和睦,还是在对外交流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影响深远。

本单元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繁荣与开放”,特别是唐朝在*治、经济、文化、民族交融、对外交往、社会习俗各方面都体现了繁荣和开放的特点。唐朝的繁荣增强了唐朝*府的民族自信心,从而敢于开放也乐于开放;在开放过程中,各民族的优秀人才为唐*府所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成果被唐朝所吸收借鉴,这些都促进了唐朝*治、经济、文化的繁荣。繁荣与开放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一)隋朝

1.隋朝的统一

年,杨坚夺取北周*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2.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2)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年。

3.隋朝大运河

隋炀帝时期修筑,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海河、*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地区*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4.隋朝的灭亡:隋炀帝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在起义*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二)唐朝

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治比较清朝,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文教昌盛。他的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施*措施:

(1)*治上: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事,选贤任能,虚心纳谏(有敢于直言的魏征、,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房谋杜断);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整顿吏治,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绩。

(2)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文教上: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4)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策。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开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成为“开元盛世”。

唐朝兴盛的原因:

①吸取隋亡教训,统治者戒奢从简、轻徭薄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②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工具创新(曲辕犁和筒车);

③开明的民族*策,使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④开放兼容的外交*策,使中外交往频繁;

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3.唐朝的对外交往(1)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2)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著有《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盛唐气象

(1)经济的繁荣①农业发展:农耕技术进步、农业工具改进(曲辕犁、筒车),重视兴修水利。

②手工业水平高:纺织业以蜀锦冠于全国;陶瓷业以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③商业繁荣:都城长安规模宏伟,规划合理,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既是当时中国*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2)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的精神风貌。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3)唐诗的盛兴①“诗仙”李白: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诗人;

②“诗圣”杜甫:唐由盛转衰时期,现实主义诗人,作品有“诗史”之称;

③白居易: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5.安史之乱

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后期,*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权,唐朝至此灭亡。历史步入“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地区*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这一时期从北宋建立开始,至元朝灭亡结束。多个民族*权并立,民族*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权统一全国。与北宋同时,在东北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在西北有*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随后形成了金与南宋的对峙局面,至蒙古灭金,建立元朝,继而灭南宋,统一了中国。无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权并立,还是元朝这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都在进一步交融与发展,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更取得了很大成就。经济重心南移,商业贸易繁荣,繁华的都市生活,多彩的文学艺术(宋词、元曲流行),极盛的传统科技(中国古代科技的典范和高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发达的中外交通。

北宋的建立: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东京),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1.*权并立:辽、宋、夏、金(如右图)

(1)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维持和平局面。

(2)南宋岳飞抗金。

2.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1)表现:

①农业:引进占城稻,培育优良品种,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由广东和福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②手工业:丝织业南方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棉纺织业工具先进,种类多;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东京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③商业: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和临安(杭州),出现早市和夜市,乡镇还有草市。

④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北宋前期,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结果: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中央的财*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统治者的重视)。

3.蒙古统一

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权,被尊为成吉思汗。

4.元朝的统一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

年,元*攻入南宋都城临安,(抗元将领:文天祥)南宋灭亡。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大统一的朝代: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5.元朝对边疆的管辖

元朝建立后,由宣*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区域。

6.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元朝大都。

(2)市民生活

①娱乐: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有各种商品交易和表演;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有许多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有勾栏(专供演出的圈子);宋元时期戏剧的表演形式主要是杂剧。

②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就有了。一些节日习俗如春节放鞭炮等,一直流传至今。

7.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

(2)活字印刷术:北宋匠人毕昇发明,后来又出现了木活字。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作了系统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3)传播:13世纪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经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4)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教育的普及和思想启蒙,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指南针的应用

(1)发明:汉代制成“司南”。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来制成了罗盘。

(2)应用: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3)传播: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4)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

火药的应用

(1)发明: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2)应用:到宋代,火药开始运用于*事领域,元代发明了火铳。

(3)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4)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阶级统治提供了条件。

四大发明的意义: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代表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8.宋词和元曲

(1)宋词:

①豪放派:北宋,苏轼:豪迈而飘逸;南宋,辛弃疾:豪放,报国情怀。

②婉约派:两宋之交,李清照:委婉、细腻、清秀。

(2)元曲:

①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艺术。

②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③元曲四大家: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

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_、*治家。《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_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多万字,记述了从战战国到五代_共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清时期,指从年明朝建立到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即清朝前期)的历史。其发展特点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具体表现在:*治上,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废丞相、特务统治、*机处、文字狱、八股取士)。经济上,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民族关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对外关系上,中国开始遭受外来祸患,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侵略斗争;对外*策由开放走向闭关。文化上,古典小说的高峰,戏剧的繁荣。

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1.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1)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②分散兵权,设立五*都督府,将*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权统归兵部。

(3)设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监视臣民。(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4)实行八股取士,控制思想。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2.明朝的对外关系

(1)友好交流: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年),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抗击外来侵略:明朝戚继光组建“戚家*”抗倭,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3.明朝的建筑艺术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比较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总长万余里。明长城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设施完善、质量坚固,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明朝修建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4.明朝的科技名著

(1)《本草纲目》: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2)《天工开物》:明朝的宋应星编写,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农*全书》:明朝农学家徐光启编著,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年,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年,改国号为清。年清兵入关。

5.清朝对边疆的管理

(1)台湾:明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

(3)新疆:康熙皇帝平定葛尔丹叛乱;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土尔扈特部落在渥巴锡的领导下于年回归祖国,得到乾隆帝的妥善安置。

6.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1)设*机处(雍正时期),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推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策,维护了集权统治,但禁锢思想,阻碍社会发展。

7.清代文学艺术

(1)京剧的形成

形成:乾隆时,四大徽班进京。徽调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加于创造改进,在道光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戏”,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特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继承中国古代戏曲歌舞并重的传统,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京剧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称为“国剧”。

(2)《红楼梦》:

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小说。初名《石头记》,曹雪芹创作了前80回,后来高鹗续写了后40回。这部小说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统治者的腐败,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命运。至今,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8.清朝“闭关锁国”*策

(1)表现: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台湾建制后,开放宁波、漳州等对外通商,严格限制商品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年,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通商口岸,特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事务。

(2)影响:

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9.中国古代朝代顺序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历史进入近代时期。鸦片战争打开了闭关锁国的清*府的国门,

随着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侵华战争中的失败,中国的*治、经济、

思想文化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年前的中国,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抗和斗争,中国人民不仅要反对封建

统治,同时还要反对外来侵略者;在不屈的斗争中开始探索中国的未来。

1.鸦片战争

①时间:—年。

②导火索: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③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主要内容:A.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B.赔款:2万银元;C.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

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D.协议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④影响: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火烧圆明园;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太平天国运动

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年3月,将南京改名为天京,

作为都城。年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剧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不断探索的历史。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

国情的救国道路,都没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当然也没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这也说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也只有共产*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洋务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

(1)口号:自强和求富。

(2)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事工业:安庆内*械所(第一个)、江南制造总局(规模最大)、福州船*局等;

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4)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5)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

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甲午中日战争(年—年)

(1)邓世昌:致远舰管带,*海海战中他下令开船撞击日舰,壮烈牺牲。

(2)《马关条约》:年签订。

内容:①割地:清*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

2亿两;③通商: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

工厂等。

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瓜分狂潮:《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

中国狂潮,加剧了民族危机。

3.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年

(1)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2)序幕:公车上书。

(3)百日维新(年6月—9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

内容:①*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

商业;③财*:改革财*,编制国家预算;④教育: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

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⑤*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队等。

(4)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4.八国联*侵华战争(年-年)

(1)原因: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2)中国*民的抗击:义和团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与侵略*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争夺战。

(3)结果:年签订《辛丑条约》。内容: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禁反:清*府保证严禁人民

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③*事:清*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

路沿线要地;④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许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

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4)特点:《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5)影响:清*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最突出反映在条约内容②),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深渊。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

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了改变近代中国的内外困局,顺应近代世界资本主

义革命潮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南京临时*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

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革命在中国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阀袁世凯窃取。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阀割据局面。

事实证明,由于先天局限性,辛亥革命无法承担近代中国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人民的革

命之路继续在艰辛中探索。

1.辛亥革命

(1)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①年成立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

同盟会,以“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指导思想;②年,任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武昌起义:年10月10日爆发,为辛亥革命首义。

(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府:①时间:年1月1日;②临时大总统:孙中山;③民国纪年法:

年为民国元年(换算公式:公元X年-=民国Y年);④年3月,颁布了《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4)意义

①*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

②思想上: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

中国进步潮流的大门。③经济上:颁布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促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

④社会习俗上:促进了自由、平等新风尚的传播。

2.北洋*府的统治(-)和袁世凯窃复辟帝制

(1)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由此开始了北洋*阀的统治。袁世凯之后北洋*阀的统治包括冯国璋、曹锟、段祺瑞、张作霖等

的统治。中国陷入*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2)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准备在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维护共和,护国

战争爆发。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先进分子中广泛传播,共产*早期组织相继建立。年中国共产*成诞生,中国革命的

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1.新文化运动

(1)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

(2)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

(3)口号:民主、科学

(4)性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5)作用和地位: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

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

定的片面性,但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五四运动(年5月4日)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

签字”等。

(3)经过:斗争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阶级;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方式:学生罢课、商人

罢市、工人罢工。

(4)结局:北洋*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运动

取得了初步胜利。

(5)性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6)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

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7)“五四精神”:崇尚民主与科学,追求进步,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3.中国共产*成立(1)诞生的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时间:年7月;地点:上海,之后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

游船上;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2)内容:通过第一个*纲和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确定*的中心任务(领导*的工人运动)、

选举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3)意义:中共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年,国民*一大在广州召开。中国共产*和中国国民*以“*内合作”的形式,开展了第

一次国共合作。在国民革命运动浪潮中,国民革命*出师北伐,各地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然而,随着

形势的变化,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先后发动*变,国民革命骤然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南京国

民*府建立后,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毛泽东将革命的重心

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红*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统治集团大为震惊。红*粉碎了国民**队的四次大规模*事

“围剿”,但未能打破第五次“围剿”,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中国共产*率领红*历经艰难险阻,

胜利完成了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国民*一大的召开(年1月):标志着国共两*合作的正式建立。

(2)*埔*校:年5月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中国国民*陆**官学校在广州*埔成立。

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担任*治部主任。意义:培养出大批*事和*治人才,为国民革命*的建立

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2.北伐战争(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推动)

(1)目的:推翻北洋*阀统治,统一全国。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初期主战场:湖南、湖北;重要战役:汀泗桥战役和贺胜桥战役。

(4)胜利进*:叶挺独立团的英勇善战为其所在的第四*获得“铁*”的称号。消灭吴佩孚主力→消灭

孙传芳主力→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5)重要保障:中国共产*领导各地工农运动支持北伐*。

3.南京国民*府成立:年4月,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府,后继续北伐,南京*府名义上

统一全国。

4.南昌起义(年8月1日)——八一建*节

(1)领导者: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2)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反动统治第一枪。

5.井冈山会师

(1)年10月,毛泽东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井冈山会师:年,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的部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

工农红*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第四*,后改为中国工农红*第四*。朱德任*

长,毛泽东任*代表。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建立革命*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工农

武装割据”局面。

(3)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队的开始,拉开了

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6.红*长征(年10月至年10月)

(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直接原因:红*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从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强渡乌江,改道贵州,

夺取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

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年10月*中央和红一方面*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与陕北红*在吴起镇胜利会师→年10月,红*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长征

胜利结束。

(3)长征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反动派消灭红*的企图,保存了*和红*的基干力量,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

7.遵义会议(年1月)

(1)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事最高指挥权。

(2)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

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挽救了红*、挽救了革命,是*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

是中国共产*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以国共两*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从此开始。

中国共产*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

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1.九一八事变和局部抗战

年9月18日夜,日*制造柳条湖事件,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

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4个多月后,东北三省沦陷。中国共产*

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西安事变(年12月12日),又称“双十二事变”

(1)过程: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中共

派周恩来等人前往调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1)七七事变(年7月7日,又称“卢沟桥事变”):日*以演习为借口进攻卢沟桥,炮轰宛平城,

中国守*奋起反击。二十九*佟麟阁、赵登禹等为国捐躯。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第二次国共合作: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际,工农红*改编为八路*、新四*奔赴前线。年9月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及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

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4.南京大屠杀

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国民*府迁往重庆(战时陪都)。日*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

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以上。

5.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体现出中国*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1)台儿庄战役(年3月,指挥者:国民*李宗仁):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

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百团大战(年下半年,指挥者:共产*八路*彭德怀):主要目标是破袭日*交通线,摧毁

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

和八路*的威望,振奋了全国*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6.中共七大(时间:年4月,地点:延安)

(1)内容: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

丰富经验,制定了*的*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打败日本

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选举了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

为中共中央主席;大会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的指导思想,并写入*章。

(2)影响: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

奋斗方向。

7.日本无条件投降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抗日战争的胜利。

(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8.抗战胜利的原因

(1)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

决定性因素。

(2)中国共产*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9.抗战胜利的意义

(1)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

重要基础。

(3)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

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硝烟散尽后,中国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安定,重建家园。中国共产*为争取和平、民主,

作出很大努力。年10月,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次年1月,*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讨论和平建国方案。然而,国民*方面于年6月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领导解放区*民,先后粉碎了国民**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同时还在解放区实行

了土地改革。年夏,晋冀鲁豫解放*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年9月起,

人民解放*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队主力。年4月,人民解

放*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在大陆的统治。解放*向全国进*,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结束。

1.重庆谈判

(1)过程: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事。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进行和平谈判。

(2)结果:年10月10日,国共签订《*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3)影响: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2.刘邓大*挺进大别山

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主力,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

揭开了人民解放*战略进攻的序幕。

3.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战役

意义

辽沈战役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北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北平和平解放)

影响:国民*主力基本被消灭,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南京解放——渡江战役:年4月23日,人民解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结束了

国民*在大陆的统治。

4.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蒋介石实行独裁、发动内战,不得人心,中国共产*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以毛泽东

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人民解放*士气高涨,国民**队士气日益低落;人民解放*采取

正确的战略战术等。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从晚清到民国,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艰难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企业家。

不过,近代民族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集中于轻工业部门、地区分布也极不均衡。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风俗习惯都发生深刻变化。人们

在外来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不断求新求变,一系列新事物不断出现。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是不平衡的,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近代教育不断改革。建学堂、废科举、立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制度逐渐

建立起来。与此同时,新闻出版业也发展起来,人们得以更加方便地获取知识和信息。20世纪初以后,

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一批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文艺作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状元实业家”张謇

《马关条约》签订后,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出现了早期的民族工业,涌现出像状元

实业家张謇这样的爱国实业家,他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社会习俗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教育发展

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逐步

发展近代新式教育。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

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真正成为国家的

主人。中国共产*领导中国人民,和平解放西藏、进行 战争,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巩固新

生的人民共和国,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

1.开国大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开国大典: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府成立。开国

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

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

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

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治协商会议制度

年9月,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1)内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

(2)作用);选举了中央人民*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府主席;决定改北平为北京,

(3)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决定

(4)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领导的多*合作和*治协商制度。

3. (.10---.7)

(1)目的: ,保家卫国

(2)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3)*队:中国人民 总司令:彭德怀

(4)英雄人物:

*继光——上甘岭战役为了掩护战友前进,他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战友的安全,在大火烧身的情况下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

(5)结果: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6)意义: 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

的国际地位。

(7) 精神:中国人民 在 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

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土地改革

(1)开始标志:年,中央人民*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

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意义:它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这一单元主要反映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

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

化建设,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史实,说明新中国初步建立

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应认识到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既有成功的探索,

也有重大的失误和挫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第一个五年计划(—年)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年底)

(1)含义: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改造途径:对农业、手工业改造途径是走合作化、集体化道路(参加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改造途径是通过赎买*策,实行公私合营。

(3)意义:到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次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我国的根本*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治奠定了基础。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根本原因:“左”的错误。

(2)后果:它们是*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失误。

(3)启示:经济建设要立足于基本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5.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艰苦奋斗的精神)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的好战士雷锋。

6.“文化大革命”(—年)

(1)形成林彪、江青两大反革命集团,民主与法制荡然无存。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是

“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2)结束标志: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3)危害:给*、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主要教训:反对个人崇拜,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历史。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指从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至今共4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和中国人民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探索出来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在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实现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伟大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开辟伟大道路,取得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十一届三中全会(年底在北京召开)

(1)会议内容:思想上确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治上

做出把*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

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经济特区

(1)创建:年,我国决定在深圳(窗口城市)、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发展:年,

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海南省),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

区域——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的格局。。

(2)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

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4.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改。

(3)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4)年,*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的指导思想。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年,中国共产*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作用: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的提出、港澳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等重大历史事件,表明了在处理

民族问题和祖国统一问题的基本立场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回归

(1)“一国两制”

①提出: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③实践:成功运用于香港、澳门的回归。

(2)中国*府于年7月1日从英国手中收回香港,年12月20日从葡萄牙手中收回澳门。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国防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后盾,经济发展促进国

防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自然要靠国防来创造和平环境。建立巩固的国

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同时又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队现代化建设。

1.万隆会议

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国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3.中美建交

(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

走向正常化。

(2)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府。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重视科技

工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先后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飞船、杂交水稻和青蒿素为代表的

一系列科学技术成就。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为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新中国的

科技事业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随着新中国诞生,文学艺术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

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国防是国之保障,农业是国之根本。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

(1)两弹一星:

①含义:核弹、导弹,以及人造地球卫星

②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④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

(2)杂交水稻的培育: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2.社会生活

(1)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提高了质量,丰富了

生活,改善了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

(2)启示:坚持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和*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

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古代

印度的佛教等,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古埃及位于非洲尼罗河流域,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2.古巴比伦王国位于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3.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古代印度雅利安人将社会分成四个等级,称为“种姓制度”,分别是婆罗门(掌管祭祀)、刹帝利(掌管*事和行*权力)、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在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种姓制度各等级世代相袭,贵贱分明。

4.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提倡众生平等,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

1.古代希腊文明被称为西方文明之源。雅典和斯巴达是两个最著名城邦。雅典的伯里克利当*期间,奴隶主民主*治发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

2.罗马城邦兴起于意大利半岛。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金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其内湖。

3.亚力山大帝国:公元前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东征,建立亚历山大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影响:(消极)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积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帝国境内建造的新城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4.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是其继承者,两者皆为海洋文明。

(1)文学:《荷马史诗》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2)雕塑: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

(3)希腊:体现在神庙建筑,雅典的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

(4)罗马:特点是石拱门、穹顶等。代表性建筑有罗马大竞技场、引水道工程、凯旋门、方尖碑和

万神庙等。

(5)哲学: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论”;苏格拉底指出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6)法学:《十二铜表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万民法、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7)公历的缘起:凯撒命人以埃及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1.基督教

创立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经典为《圣经》,宣扬耶稣为救世主。公元4世纪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现行公元纪年以及圣诞节与其有关。

2.法兰克王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建立的许多王国,最强大的是克洛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他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3.封君与封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力、义务交织,具契约性。

4.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其性质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治单位。

(1)经济:庄园居民为领主、佃户,庄园土地分为领主的“自营地”、佃户的“份地”、周围是“共用地”。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基本义务。

(2)*治:庄园法庭具有司法权,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5.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1)兴起:10世纪。

(2)城市争取自由、自治的方式: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如法兰西的琅城。

(3)意义:随着城市的发展,形成市民阶级,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6.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年,查士丁尼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攥》《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日出之国”(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日本和中国关系密切,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由于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形成,日本进入长达近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一套武士道。

“新月之乡”(阿拉伯):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创立为阿拉伯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传播。

1.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仿照隋唐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将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公民耕种,统一收取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者为穆罕默德,信徒称为穆斯林。

3.阿拉伯文化: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并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贡献:改造了古代印度人从0到9的计算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编著了《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第五单元步入近代

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逐步发展。文艺复兴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欧洲殖民者在美洲、亚洲和非洲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段特征:人类历史进入到近代社会。

1.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生产经营方式变化:开展垦殖运动,出现了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形成雇佣关系,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阶级关系变化:农村,富裕农民、骑士、乡绅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城市,市民阶级的兴起。

2.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传播于欧洲)——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1)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神曲》

(2)艺术大师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3)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代表作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4)文艺复兴是主要思潮是人文主义,对古希腊罗马文化有继承更有创新。

(5)影响: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开辟

(1)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的美洲。

(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船队开始环球航行。年,船队返回欧洲,首次完成环球航行。

(3)新航路开辟使大西洋沿岸的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3.三角贸易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和种植园,从非洲掳获黑奴卖往美洲充当劳动力,这种以贩卖黑奴为中心的贸易被称为“三角贸易”,它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三角贸易”航程:①出程:欧洲奴隶贩子从欧洲出发,到达非洲掳掠黑人;②中程:满载黑人的运奴船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黑人被贩卖到矿山或种植园做奴隶;③归程:殖民者满载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返回欧洲。(示意图)

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在欧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统治,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权。北美英属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建立了新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这次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阶段特征: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开始掌权。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对比

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时间

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阻碍资本

主义发展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开始的标志

查理一世召开议会

来克星顿枪声

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

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罗伯斯庇尔

被处死的国王

查理一世

路易十六

建立制度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联邦制共和国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

结束

年光荣革命

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年罗伯斯庇尔等

人被送上断头台

意义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体,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①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

②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治体制(民主共和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以后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美国年宪法、《人权宣言》对比

法案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美国年宪法

《人权宣言》

颁布时间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

年7月4日,美国独立战争期间

年,美国独立战争后

年,法国大革命期间

基本内容

以法律的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规定未经议会批准,国王不得征税、维持常备*及干涉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痛斥英王对殖民地的暴*,宣称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_诞生

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各司其职,互相制衡。

宣告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

意义

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分歧可以在议会中协商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宣告了美国的诞生,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治要求的纲领性文件,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为美国民主和法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宣扬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思想。

3.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于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他采取以下措施:

(1)对内颁布《拿破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传播法国革命的思想,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但后期的战争演变为对外侵略的战争,掠夺和奴役欧洲各国人民,激起欧洲人民的反对,连年战争和无休止的野心,使得拿破仑的帝国最终走向覆亡。

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后逐渐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它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显现出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为广大工人开展工人运动埋下伏笔,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珍妮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

(3)年,英国人斯蒂芬森发明的蒸汽机车(火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来临,促进了交通发展,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4)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取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5)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18世纪后期,法、美、德相继进行工业革命。

2.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九年级(下)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9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欧洲殖民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在殖民地实施残酷的统治*策,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在拉丁美洲爆发了玻利瓦尔等人领导下

进行的独立运动,亚洲—年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俄国废除农奴制,很快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美国发生内战,林肯领导联邦*府维护了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清除了最大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拉丁美洲人民掀起了一场反抗_西班牙和_葡萄牙殖民统治、争取_民族独立的运动,赢得了胜利,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_”。

年,印度土兵,印度王公反抗英国殖民者,举行印度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壮烈牺牲。

2.俄国的改革

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于当时的地价,农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废除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美国内战(-)

年林肯领导的联邦*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队,使得北方扭转了战局,并最终取得胜利。

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明治维新的主要*策:

(1)*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事方面: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队。

(3)经济方面:“殖产兴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4)文化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生活方式。

(5)明治维新的影响: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旧制度残余,*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内燃机和汽车、飞机等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迅速增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欧洲国家推广大众教育、城市化、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等,为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

近代社会急剧变化,各个领域涌现出众多大师。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梵高等,通过学习他们的成就来更好地了解近代社会。

1.第二次工业革命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到生产生活领域,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白炽灯泡,为世界带来光明。

(3)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出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4)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5)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劳动结构变化和大众教育的普及,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同时,工业化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社会矛盾激化、环境污染等。

2.近代科学

(1)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在天文学、力学、数学等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它的三大成就。

(2)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之间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的这场战争,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建立了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国际新秩序。战争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出现了高涨的民族民主运动。

另一方面,作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在一战中爆发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的国家——苏维埃俄国。年苏联成立,苏联开辟了一条被称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国同盟”指的是: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三国协约”指的是:英国、法国、俄国。两大集团之间展开疯狂的扩*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2)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年,德、法。(“绞肉机”)

(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其空前的规模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俄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又称“十月革命”)

(1)概况:年由列宁领导,推翻资产阶级临时*府。

(2)意义:人类第一次取胜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

①巴黎和会会议上,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由美英法三国操纵,决定处置德国。这是“一战”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对殖民地问题的处理,体现会议的分赃性质。该和约和其他系列和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②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要求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新经济*策:年由列宁实施。

①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②影响:新经济*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斯大林模式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年,新宪法的通过标志着苏联体制(又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其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治体制。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使苏联体制日益僵化,从长远看不利于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5.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印度:年起,甘地领导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埃及:扎格鲁尔等领导华夫运动,进行反英斗争。年,英国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各国*府纷纷采取措施应对。美国依靠罗斯福新*走出困局,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西斯联盟的胜利而结束。这次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的发展。

1.经济大危机

(1)概况:—年,由美国开始。

(2)危机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3)影响:①工人失业,银行破产,工厂倒闭,生产破坏;②引发*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社会矛盾尖锐,*局动荡。

2.罗斯福新*

(1)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2)内容:①整顿金融体系;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③调整农业*策;④推行“以工代赈”;⑤发展社会福利。

(3)作用:美国经济开始恢复发展。新*增强了*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新*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3.国家干预经济*策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局部改变了生产关系,影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策和措施。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1)开始:年德国进攻波兰,标志“二战”全面爆发。

(2)扩大: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场爆发;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标志太平洋战场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3)联合: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作用: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4)转折: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苏德战场和“二战”的转折点。

(5)胜利

①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加快了欧洲解放。

②年,美英苏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对德制裁、苏联对日作战和成立联合国。作用:协调盟*行动,加速胜利,促进联合国建立。“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

③年苏*发动柏林战役,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结束。

(6)认识

①艰巨性:“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各国人民付出巨大的牺牲。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为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②胜利原因:A.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各国人民团结一致。B.战争的正义性。

③启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反对法西斯,加强各国人民团结,应对人类的共同问题。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进一步称霸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策。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国经济发展,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同样,在战后和冷战*策下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但因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都相继进行改革。改革虽有一定成效,但由于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改革陷入困境。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战后,除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国家各方面取得发展外,还处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亚非拉各国也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1.“杜鲁门主义”:指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他国内*,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策。

2.“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1)含义:“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3)开始标志: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4)具体表现:*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制定了马歇尔计划;*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约(苏联)的成立。

(5)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欧洲的联合

(1)欧共体: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共体”的成立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欧盟:前身是欧共体,年,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欧盟成员国使用统一的货币是欧元。

4.日本的崛起

(1)原因:战后推行非*事化*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和平宪法”;美国的扶持;日本*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了适当的经济*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2)结果: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

5.苏联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

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国家领导人,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一些改革。结果: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治体制,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戈尔巴乔夫改革

年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进行了改革:首先把经济体制作为改革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了*治改革上,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制;使人们思想混乱,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年发生“八一九事件”,成为加速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3)年12月苏联解体(—年)

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②主要教训:①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②改革需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执**的自身建设;④必须重视国内的民族问题;⑤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以苏联解体为标志而结束。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联合国在捍卫世界和平、发展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的活动。

人类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得到克服和解决。

1.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万隆会议:_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万隆精神)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1年,非洲17个国家获得独立,之一年因此被称“非洲年”。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_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2.联合国:年10月成立,首要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联合国成立后,开展了诸多活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3.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简写WTO):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宗旨是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世贸组织成立后,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1)建立:二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

(2)普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3)影响: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网络不仅极大扩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还推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的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