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得和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怎样辨别一块ldquo石头rdqu [复制链接]

1#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海洋人砥砺前行的一年。年海洋行业的篇章,是由海洋人共同写就的。一起回顾年海洋大事件,找一找,有没有哪个大事件你也参与其中?如有缺漏,欢迎留言补充。国内新一代高分辨率全球海洋数值预报系统正式业务化运行经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批复,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发的新一代高分辨率全球海洋数值预报系统于年1月1日正式业务化运行。世界第一大深海养殖渔场“海峡Ⅰ号”投设成功年5月13日6时许,在三艘马力的全回转拖轮缓缓牵引下,江苏润兴船务有限公司负责投设的“海峡Ⅰ号”海上牧场,安全离开已下潜至适拖状态的吨级“海洋石油”半潜驳,往预定海域位置拖带航行。该项目总投资1亿多元,属全国首台、世界第一大海上养殖渔场。全球首艘万吨级全电力推进甲板运输船天津首航年5月15日,全球首艘万吨级全电力推进甲板运输船“Boldwind”轮载着33片维斯塔斯集团生产的风电叶片在临港港务集团10-14号码头离泊,驶向目的地挪威弗卢勒,其标志着“Boldwind”轮首航任务成功完成。未来,“Boldwind”轮将成为维斯塔斯集团发展风能事业的重要运输工具。国内首个海上国际船舶LNG加注中心落地深圳盐田年6月3日,深圳海上国际LNG(液化天然气)加注中心建设项目签约仪式在深圳盐田举行,深圳盐田区*府、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盐田港集团四方在仪式上签署合作协议。这标志着国内首个海上国际LNG加注中心正式落户深圳,盐田港成为世界LNG加注中心建设先行者之一。亚洲最长大型邮轮专用船坞完工交付年6月19日,中船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大型邮轮总装建造项目重点工程——2号船坞接长改造项目完工交付。改造后的2号船坞是亚洲最长的大型邮轮专用船坞。它长米、宽76米,面积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能同时满足1艘大型邮轮总组、1艘大型邮轮舾装的需求,达到年产1艘半大型邮轮的建造要求。“探索二号”科考船正式入列年6月25日上午,历经18个月适应性改造的我国首艘装载国产化科考装备的载人潜水器支持保障母船——“探索二号”科考船在马尾造船公司顺利启航。“探索二号”科考船仅用18个月由海洋工程船改造而成,既是一艘远洋作业船,也是一座集海上移动探测与监测、研究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勘探和试验基地。“海燕”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达米刷新世界纪录年7月16日,我国水下滑翔机万米深渊观测科学考察团队顺利返航,其测试的“海燕—X”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达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我国南海北部某海域首次发现伪虎鲸年7月18日,中国南海北部某海域出现伪虎鲸群体,这是我国科研人员第一次在该海域发现并记录到该类动物群体。伪虎鲸隶属于海豚科,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国目前综合性能最强、吨位最大海洋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命名下水年8月28日上午,“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在上海长兴岛江南造船厂下水,其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该船总长约.3米,定员人,续航力海里,是一艘无限航区船舶,入级中国船级社(CCS),具备B3冰级加强,采用直流母排+蓄电池储能技术,艉部配有两套永磁电机驱动的齿轮全回转主推进装置、艏部配有两套轮缘永磁侧推装置,具备DP1动力定位能力,是一艘配置高,能力强,创新技术高度集成的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中国拿下了世界造船业半数订单居全球第一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新船成交量同比萎缩了51%,但全球权威航运造船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船舶工业的新接单量保持领先,年一到九月份,我国造船新接订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8.3%,船厂手中的订单也占到全球份额的48.3%。首艘具有自航能力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在沪完工离厂年9月11日,全球首艘具有自航能力世界独创Fast4Ward?“通用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在上海完工离厂。至此,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年1至8月份完工交船共21艘/座,总量累计达到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位居全国各船企之首。我国海上首座大型稠油热采开发平台投产年9月14日,我国海上首座大型稠油热采开发平台——旅大21-2平台在渤海顺利投产,此举填补了我国海上油田稠油规模化热采的技术空白,标志着中国油气行业在开发开采海上稠油和特稠油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沉入海底年定远舰铁甲重见天日年9月17日,在山东威海湾刘公岛昔日北洋海*基地东侧海面,定远舰遗址水下考古队在广州打捞局的协助下,成功将定远舰上一块重达18.7吨的铁甲起吊出水。这是目前国内出水唯一一块北洋海*铁甲舰装备的护防装甲。铁甲出水,进一步印证了定远舰的“身份”。海洋二号C星成功升空年9月21日,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的第二颗卫星,也是我国首颗运行于倾斜轨道的大型遥感卫星,其入轨后与海洋二号B星组网,将大幅提升我国海洋观测范围、观测效率和观测精度。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年10月15日,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广东深圳会展中心开幕。博览会以“开放合作、共赢共享”为主题,推出展会、论坛和配套三大板块活动,助推全球企业融入共赢共享的蓝色经济。全国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落地揭牌年10月20日,国家能源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EDF)合资建设的国华投资江苏东台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落地揭牌暨深化中法合作仪式在南京举行。这标志着我国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正式落地,为“一带一路”倡议再添能源合作项目。我国渤海湾首个千亿方大气田试验区投产年10月23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海油)对外宣布,我国渤海湾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气田试验区开发项目正式投产,预计年底将实现高峰日产天然气万方,凝析油方,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提供更加安全、清洁、低碳的能源保障,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中国海洋大学科研团队发布国际首个软体动物综合基因组数据库年10月23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包振民院士团队在国际数据库领域顶级期刊NucleicAcidsResearch(《核酸研究》)在线发表了国际首个软体动物综合基因组数据库“MolluscDB:anintegratedfunctionalandevolutionarygenomicsdatabaseforthehyper-diverseanimalphylumMollusca”(MolluscDB:系统整合功能和进化组学资源的软体动物超大类群基因组数据库)。世界最大双燃料集装箱船交付年10月27日,全球第二艘2.3万标准箱双燃料集装箱船——“达飞香榭丽舍”号在上海交付。这艘比航母还要长的超级大船由中船集团旗下江南造船建造,船东方仍为法国达飞集团。继9月份的沪东中华交付了全球首艘后,上海造船业又一次展示了在双燃料集装箱船领域的领先地位。我国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交付年12月9日,“‘实验6’入列!”伴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长龙丽娟宣布,我国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正式交付,标志着我国海洋科考再添重器。“实验6”科考船总投资5.亿元,是一艘具备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观测能力,以地球物理调查为主、兼顾多学科科学考察的科考船。“海洋地质七号”科考船交付年12月1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七号”科考船在山东省威海市交付使用,这意味着该科考船正式加入中国地质调查局科考船队序列。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中试船交付年11月6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中间试验船——“国信”号中试船交船仪式在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三门枫叶船厂举行。据悉,青岛国信集团联合中国船舶集团、海洋国家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台州大陈岛养殖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蓝色粮仓公司共同打造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全封闭可游弋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奋斗者号”坐底海洋深处米年11月28日8时30分许,一阵汽笛声响,创造了米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的“奋斗者”号完成第二阶段海试,胜利返航。1个多月时间,累计完成13次下潜,其中8次突破万米。米的纪录,让人类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有了新坐标。大洋之底,马里亚纳海沟,迎来“奋斗者”号的无声问候。我国从此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我国首艘自主研制乏燃料运输专用船交付年12月9日,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首艘INF3级乏燃料运输专用船完成研制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乏燃料海运能力,成为为数不多的具备该项技术和能力的国家之一。该船舶将服务于我国核电站的乏燃料运输,为保障乏燃料运输安全,服务核能发展做出贡献,进一步夯实我国乏燃料运输保障能力。中国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排名跻身全球第四年12月18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学术年会在青岛蓝谷召开,现场发布了《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排名稳步提升,由年的第5位上升至第4位,跻身第二梯队。世界最长跨海公铁两用大桥通车年12月26日,中国首座跨海公铁两用桥、世界最长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全面通车。该桥起自福州市长乐区松下镇,经人屿岛、长屿岛、小练岛、大练岛,在苏澳镇连接平潭岛,全长16.34公里,其中跨海段超过11公里。国际

全球海洋环流速度增加36%

年2月7日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过去20年里,全球海洋环流在加速。研究小组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海洋动能在统计上显著增加,全球平均海洋环流加速超过36%。

南极气温首破20度

年2月9日,巴西科学家在西摩岛最新观测:南极的气温极值达到了20.75度。此温度创下了最高纪录,比年测得的19.8度还高了近整整一度。南极,在世界的最南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冰盖,是世界上第一大“冷源”,拥有“世界冷级”的称号,内陆高原平均气温-56℃,最低温度可达到-89.2℃。

世界首座浮动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当地时间年5月22日,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发表声明说,全球首座海上浮动核电站“罗蒙诺索夫院士”号(AcademikLomonosov)当天(22日)在俄罗斯远东楚科奇自治区佩韦克市投入商业运营。

史上规模最大的北极科考计划结束

当地时间年10月12日,史上规模最大的北极科考团“马赛克”结束逾一年的探险之旅返回德国不来梅港并发布了初步考察结果,称北冰洋的海冰正在加速消失,前景并不乐观。

纳米比亚海岸现多头小海豹尸体

这是年10月16日在纳米比亚海滨城市沃尔维斯湾的佩利肯角海岸拍摄的海豹尸体。纳米比亚自然保护机构“纳米比亚海洋保护”14日报告,他们在纳米比亚海滨城市沃尔维斯湾的佩利肯角海岸发现大量小海豹尸体,估计有多头。纳米比亚渔业与海洋资源部已确认大量小海豹死亡情况,正在调查原因。

全球最大核动力破冰船“北极”号正式交付

在完成北极地区破冰测试之后,世界最大最强核动力破冰船“北极”(Arktika)号抵达摩尔曼斯克,于年10月21日正式交付,开始服役。世界上最大最强的核动力破冰船——“北极”(Arktika)号在今年9月22日离开波罗的海造船厂前往母港摩尔曼斯克,并于10月3日抵达北极。该船在21天时间内行驶了海里,完成了在不同厚度冰层条件下的破冰测试,并在10月21日当天正式交付,开启漫长的服役之旅。

南非发现第一座深海油气田

当地时间年10月23日,南非矿业资源与能源部长曼塔谢前往该国西开普省莫索贝附近海域卢佩德(Luiperd)钻探井进行了视察。被勘探区域称为布鲁尔帕达(Brulpadda),距离南非南部海岸约公里,面积平方公里,水深从北部的米渐变到南部米。勘探公司法国道达尔表示,该地区可能蕴藏10亿桶天然气及大量原油。

《“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实施计划》摘要正式发布

年10月8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简称“海洋十年”)在线发布了《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年)实施计划摘要》(以下简称《摘要》)。该《摘要》是为便于在联合国大会(联大)关于海洋和海洋法的总括决议非正式磋商期间就《实施计划》(2.0版)展开讨论而编制,共包含9个部分,重点介绍了“海洋十年”旨在实现的目标及构建我们所需要的科学等内容。其中提到了“提供知识和解决方案,促进开发对环境影响低的海洋能源,实现可持续海洋经济”这一发展目标。

全球最大自贸协定正式签署

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领导人会议于年11月15日举行,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签署RCEP,是地区国家以实际行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步,对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稳定全球经济具有标志性意义。

全球最大柴电动力破冰船服役普京登船参观

当地时间年11月3日,全世界最大的柴电动力破冰船“维克托·切尔诺梅尔金”号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正式入列服役,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破冰船升旗仪式并发表讲话。

中国网海洋频道

om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2#

一提到陨石,心中响起珍贵的声音是没有错的。它特有的艺术价值决定了陨石在近几年收藏市场很火热。曾有一项统计,地球上全年仅有多块陨石会到收藏者手中,想想看,全球仅有多块的石头,价值能低吗?

陨石是地球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散落到地球或其他行星表面的混合物质。大多数陨石是来自小行星带,一小部分来自月球和火星。

价值珍贵的陨石,我们又该怎么进行鉴别呢?

—1—

外表熔壳

这样的一层熔壳是黑色的。因为陨石在掉落到地面之前会穿越稠密的大气层,与大气层发生摩擦时产生的高温,使陨石表面融化,形成我刚刚所说的熔壳。

—2—

表面气印

陨石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使陨石表面形成就像我们按手印时的气印。

喜欢石头的朋友,赶紧加下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