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得和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公元前三千纪至前两千纪伊朗中央高原北部 [复制链接]

1#

公元前三千纪至前两千纪伊朗中央高原北部和伊朗东北部的人口迁徙与文化变迁

讲座纪要

年11月初伊朗德黑兰大学纳什里(HassanFazeliNashli)教授到北京大学参加论坛。4日,应历史学院张良仁教授的邀请,他来到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做了题为“公元前三千纪至前两千纪伊朗中央高原北部和伊朗东北部的人口迁徙与文化变迁”的精彩讲座。

在本次讲座中,纳什里教授主要讲了公元前四千纪至前两千纪伊朗中央高原与里海南岸和东北部之间的人口迁徙和文化变迁。他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元前四千纪伊朗中央高原的情况;二是公元前三千纪伊朗中央高原社会的崩溃以及中亚、伊朗东北部城市的兴起;三是公元前两千纪伊朗东北部城市危机的出现以及伊朗中央高原社会的复苏。

01

公元前四千纪的伊朗中央高原与伊朗东北部

伊朗中央高原西部以扎格罗斯山为界,北部以厄尔布尔士山为界,南部是卢特沙漠,卡维尔沙漠位于高原中部。这一地区复杂的地貌特征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图二伊朗东北部地形地貌

(图片来源于纳什里教授讲座)

公元前四千纪末,伊朗中央高原、伊朗东北部和伊朗西部就存在着交流迹象。约公元前-年,伊朗西部出现了乌鲁克现象(UrukPhenomenon),我们通过一些陶器可以看到此时伊朗西部和美索不达米亚的交流。约公元前-年伊朗西部出现了原始埃兰文化(Proto-Elamiteculture),但是伊朗中央高原并未被乌鲁克文化征服,而灰陶的出现恰恰见证了中央高原与伊朗东北部人群与文化间的交流。公元前-年伊朗中央高原许多定居遗址解体并出现了“城市危机”。

02

希萨尔(Hissar)遗址

希萨尔遗址位于伊朗东北部,该遗址在公元前四千纪至两千纪尤为重要。纳什里教授以希萨尔遗址为例,通过该遗址我们能够窥见这一时期人群和文化的交流印记。

希萨尔一期,约公元前-年。这一阶段的农业以小麦和大麦为主,动物有(驯养)绵羊、牛,(野生)瞪羚羊、山羊和鸟。

希萨尔二期,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四千纪,希萨尔遗址经历了一个文化转型,进入了新时期,即希萨尔二期。这一时期新人群的迁入对该地区的造成了许多影响,彩陶向典型灰陶过渡,农业方式发生着变化,埋葬方式、手工业活动增加和手工业专业化,远距离贸易增加等。而火灾和建筑破坏的考古学遗迹表明这一阶段文化的变迁可能伴随着暴力和冲突。

图三公元前年左右各遗址中所见陶器的交流

(图片来源于纳什里教授讲座)

希萨尔三期,约公元前-年。在公元前三千纪早期由于一种内在驱动力量或受到外来的影响希萨尔进入了新的时期,磨光灰陶在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密集的工艺专业化和社会分化。农业和食物遗存表明希萨尔三期与前一阶段大体相同,生业方式和饮食结构未有太大变化。希萨尔三期的墓葬只有灰陶,并且墓葬呈现出更复杂的形式。头颅和牙齿的测量和非测量分析显示希萨尔三期有新入人群的存在。希萨尔三期文化变迁也伴随着冲突和暴力。但是在中央高原,在公元前三千纪遗址遭到废弃,人群可能迁徙到了里海南岸和伊朗东北部。

03

公元前两千纪的伊朗中央高原、伊朗东北部与中

亚地区的交流

公元前两千纪伊朗中央高原被重新占领,灰陶扩散,伊朗东北部和北部与中亚地区进行广泛的交流。

青铜时代的中亚地区可分为两个文化区,它们分别位于锡尔河(Syr-Dara)河两侧。以南为阿姆河(Oxus)文明,人口以定居和农牧业为主。以北从乌拉尔山脉延伸到西伯利亚和新疆,这一区域包括许多种不同的文化,如公元前三千纪的阿凡那羡沃(Afansievo)、辛塔什塔(SIntashata)文化以及公元前两千纪的安德罗诺沃(Andronovo)文化。

阿姆河文明(即BMAC),年代约公元前-年,以跨区域的原材料和珍贵商品贸易为基础,是已具备城市因素的原始国家社会。在青铜时代末期,阿姆河文明消失了,其原因不甚清晰,可能与远距离贸易的衰落以及当地物质文化的转变有关。

图四阿姆河文明(图片来源于纳什里教授讲座)

纳什里教授就伊朗中央高原北部、伊朗东北部、伊朗北部这三个重要区域的考古学材料的细致研究以评估当时的社会经济成分和文化互动的程度。纳什里教授例举了这一时期许多反映区域间交流的考古学证据,包括:

青铜时代中期的Dzharkutan遗址(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中发现了来自Murghab三角洲的印章,来自阿富汗、伊朗、印度的天青石、玛瑙、绿松石和安德罗诺沃的陶片、银制巴克特里亚罗盘、Gonur装饰葡萄叶子的项链、铜制印章和雪花石杯。

图五铜器时代中期Dzharkutan遗址发现的遗物(图片来源于纳什里教授讲座)

伊朗中央高原Estark-Joshaqan遗址中发现了一些与中亚遗址陶器器型相似的陶器,像手制红陶(上有梳状纹饰和穿孔),这与中亚安德罗诺沃人群制作的器物相似。与此同时,BMAC斧、BMAC化妆瓶、BMAC圆柱形印章上的(小麦)、带翼狮子和人形雕像也体现了公元前两千纪伊朗与中亚的交流。

图七伊朗中央高原Estark-Joshaqan遗址与中亚遗址中的陶器对比(图片来源于纳什里教授讲座)

埋葬方式上,公元前两千纪早期伊朗地区火葬和墓地的出现,这与中亚地区北部火葬的埋葬形式具有相似性。

图六伊朗中央高原与中亚地区火葬墓的相似案例(图片来源于纳什里教授讲座)

04

讲座小结:

公元前四千纪末期在中央高原就出现了灰陶,在公元前三千纪被带入中央高原以北地区。在公元前三千纪中央高原遗址和人群的消失,而在伊朗北部(厄尔布尔士山脉以北)出现了密集遗址,意味着在公元前三千纪中央高原人群迁入北部,并且新去的人群带入了灰陶文化。公元前两千纪,中央高原又出现了人群和遗址。同时,中央高原与阿姆河文明(即中亚地区的两河文明)、安德罗诺沃文化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广泛的联系。公元前年中央高原再次衰落,这可能又发生了大规模的人群变迁和迁徙。

欢迎继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