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5日(周日)
永康人的新闻早餐,新闻背后的新闻
国内快讯一:防空警报响起,钟南山静立默哀
4月4日上午,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接受专访,解答当前疫情形势的最新判断,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采访结束时已临近上午10点。当窗外响起防空警报声音,钟南山在办公室静立默哀,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表达深切哀悼。钟南山在采访时表示,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也是对医务人员抗击疫情的认可和尊重,是真正从大家心目中肯定这些战士们的贡献。作为从业50多年的医务工作者,他认为中国的医务人员是非常好的,无愧“白衣天使”称号。△视频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清明追思,缅怀英烈谢谢你们的守护我们不会忘记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监制:哈学胜,本文编辑:刘丽珂二:今天,全国哀悼!天安门广场下半旗!请给孩子们讲讲“下半旗”的知识
今天,天安门广场下半旗,志哀!
↓↓↓
白衣执甲,时代英雄。你们闻令而动,逆行千里,毅然赴险。你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今天,全国和驻外使领馆将为你们下半旗志哀。
截至目前,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下半旗50次以上,其中30余次系为中国国家领导人下半旗,17次为外国*治人物下半旗,1次为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遇难记者,另外3次则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的全国哀悼日。
关于下半旗,我们需要知道哪些知识?《国旗法》又是如何规定的呢?
为谁下半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四条规定,下列人士逝世,下半旗志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央*事委员会主席;
(二)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
(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四)对世界和平或者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志哀。依照本条第一款(三)(四)和第二款的规定下半旗,由国务院决定。依照本条规定下半旗的日期和场所,由国家成立的治丧机构或者国务院决定。
因此,《国旗法》的规定只明确了在任的国家领导人逝世时应下半旗。对于已卸任的国家领导人,是否下半旗要由国务院另行决定。
如何下半旗?
下半旗,并不是将国旗降至旗杆的一半处,也不是直接把国旗升至旗杆的一半处。那么,如何下半旗呢?
《国旗法》规定,在直立的旗杆上升降国旗,应当徐徐升降。升起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降下时,不得使国旗落地。
下半旗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降至旗顶与杆顶之间的距离为旗杆全长的三分之一处;降下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再降下。
“志哀”还是“致哀”?
从文字意义上看,“致”是送达的含义,“致哀”就是用语言向别人传达自己对某人某事的哀意,传达的对象是确定的。而“志”是铭记、铭刻的含义,“志哀”就是以某种方式或活动来哀悼,哀悼对象不确定,比“致哀”要严重,比如:下半旗志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致哀”是专指个别的某一次的哀悼行为,“志哀”则是集体的大型的表示哀悼的方式。
下半旗的源起
下半旗为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志哀方式。当某个国家的重要领导人物逝世后,以下半旗表示哀悼。这种做法最早见于年。一天,英国船“哈兹·伊斯”号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船长不幸逝世。船员们为了表示对已故船长的敬意,将桅杆旗帜下降到离旗杆的顶端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当船只驶进泰晤士河时,人们见它的桅杆上下着半旗,不知何意。一打听,原来是以此悼念死去的船长。到17世纪下半叶,这种志哀方式流传到大陆上,遂为各国所采用。从中不难看出,下半旗这一致哀方式自古有之,至今已有近年的历史。
视频:《国旗法》关于下半旗的相关规定
来源:央视新闻、中国教育报,教育之江,责任编辑:俞沁
三:这个春天,我们看到了疫情的残酷,更温习了人性的美丽!
?
作者
塞林
今天是全国哀悼日,国旗半降,汽笛长鸣,十四亿中国人以一颗哀矜之心,共同悼念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牺牲的英雄和逝去的同胞。我们祈英灵长存,逝者安息;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谁也不曾料到,年的序幕居然拉开得这般沉重而悲壮。肆虐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一个国家的节奏,停滞了亿万国人的脚步,让数千人失去了生命,让数万病患辗转于病床,也让无数最美“逆行者”、生命“守望者”付出了巨大的、可敬的牺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感伤,太多的感动,也得到了太多的感悟。那些交织着泪水和希望,身负创痛和坚忍的时刻,注定将长久地留驻在国人的心*深处。
我一直说,不要让狭义的教育(其实不过是教学)成为生活的全部,而是要让正在经历的生活成为广义的教育。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这些日子里,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巨大的情景课堂,从这片几乎全体民众都被卷入或主动参与的场域,我们理解了爱的伟大,懂得了生命的可贵,领会了敬畏的价值;我们见证着什么是守望相助,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什么是勇敢和无私,什么是最神圣的奉献和牺牲……那一个个奔赴前线的动人身影,那一个个不径而走的滚烫故事,都让我们在领略了疫情残酷同时,也一次次温习人性的温暖美丽。
最好的教育是沉浸生活的教育,也是全息式的自我教育。如果生活是一道道“考题”,我们不能热衷于给孩子们出“题”,却让自己置身“题”外。所有的教育人,不能总想着让学生们在经历这次新冠疫情时获得情感和认知上的脱胎换骨,我们自己也深深地沉浸其中,必当有所反思,毕竟只有自己改变和长进了,教育才会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行。
我们应该告诉自己和孩子:
一场灾难是一次危机,同时意味着转机。我们永远都不会感谢灾难,即便它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苦难永远都不应该被美学化、抒情化,哪怕它确实有可能催生出许多有正面价值的东西。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在过去抗击疫情的这段时间里,我们仍然体验到了一种崇高感。崇高感总是伴随着痛感。当人面对令人畏怖的异己力量时,会产生一种被压倒的窒息般的感觉,我们感到血肉之躯多么软弱,我们在大自然面前所有的自以为是和狂妄自大都成了讽刺——但是,我们最终没有被压倒,我们克服了困难顽强站立,在迸发的热泪里,人性之光熠熠生辉。每个人都如弗洛姆所说的那样:“把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不幸视为只要克服它便会成为强者的一场挑战,而不是视为应对我们发生的惩罚。”
我们应该告诉自己和孩子:
爱是可以彼此浸润、互相滋养的。从此次中国全社会的默契和团结中,也能领悟到中华民族何以能够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何以能够成为这个星球上惟一拥有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的国度。灾难以它自己的方式在塑造我们的国家形象,锻造我们的民族性格,在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河床上沉淀一些东西。我们也在重新审视自己,甚至是在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原来坚强的人也都在哭泣,原来冷漠的人也都在心痛。原来我们的同胞并不冷血,原来我们的内心如此柔软而又坚强,原来所有以为无可救药的痼疾都还有痊愈的希望。我们流露的是同样的眼神,淌出的是同样的泪水,奉献的是同样的心意,释放的是同样的情感。
我们应该告诉自己和孩子:
在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以后,我们懂得,要礼赞生命,感恩他人。“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众志成城的概念、民胞物与的概念、大爱无疆的概念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深入人心。我们因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无数普通民众的付出而感动,众多串珠成链的爱心行动背后,是晨光熹微中一份静静绽放的悲悯情怀。我们相信,逝者将枕着亲人的爱好好安眠,生者将怀着同胞的爱奋力前行。我们懂得,要敬畏自然,内敛欲望。古语说灾难发生是因“昊天不惠”“天地不仁”,其实自然法则本就冰冷,是人自身需要承担起该有的责任。在大自然面前,任何的张狂和骄横都显得无知可笑。人很强大,也很脆弱,维护好生态既是生存之本也是发展之道。我们必须痛定思痛,在危机中反思我们的一些思维定势和浮躁行为。我们还懂得,要学会在危机事件中学会理性思考,学会独立判断,学会宽容多元。或许我们也曾慷慨激昂,高歌盛宴开场,但我们对于自身的境遇要有清晰的判断。我们应该慢慢成熟,应该摒弃浮华,拒绝膨胀,吸纳更为广谱的色泽,形成我们更具兼容性和包容力的生命基调。
教育本就不可能独立于生活、外在于生活,让我们把握好当下情景,与“生活世界”深度融合,多维度拓展,多自我反思,努力孕育生长出一片开阔、美好的精神空间。
来源:教育之江,作者单位: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本期责任编辑:俞沁
四:攀枝花一干部接归国女儿回家未按要求报备被免职
四川攀枝花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