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www.xftobacco.com/温源宁与北大英文系(-)
易永谊
(上海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温源宁是民国时期中英文学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然而,他早期在剑桥的求学,以及在北大英文系的任教,却鲜为人知。本文以史料梳理为基础,勾勒北大英文系的变迁,重构在此背景下温源宁作为英文教授的历史轨迹。他先后见证北洋时代的旧北大英文系,守护动荡之中的北大英文系,创建北大外国语文学系。作为英文系教授,他致力于传播英国文学,塑造学生的文学品味;作为英文系主任,他在不同时期组织该系的教学活动,邀揽中外优秀师资,修订教学课程,添置图书器材,遂成国内一流的英文系。在此近十年期间,北大英文系经历盛衰更替,始终以文学教育为本义,师生积极参与英国文学译介与新文学创作,而温源宁应有之历史意义不该被忘却。
关键词:温源宁、胡适、北大英文系、文学教育
温源宁(-)作为现代中国的文化名人,因《中国评论周报》(TheChinaCritic)专栏“人物剪影”文字,以及主编《天下月刊》(T’ienHsiaMonthly),而为后世学人推崇。后人多是从“人物剪影”整理而成的英文集《不够知己》(ImperfectUnderstanding),以及根据一位中文系学生的粗略印象:“确实是英国化了的gentleman,用中文说难免带有些须的嘲讽意味,是洋绅士。身材中等,不很瘦,穿整洁而考究的西服,年岁虽然不很大,却因为态度严肃而显得成熟老练。永远用英语讲话,语调顿挫而典雅,说是上层味也许还不够,是带有古典味。中国人,英语学得这样好,使人惊讶,”[1]遥想这位“以英文写作的温源宁教授”。[2]然而,始终未有专文探究温源宁其人的留学背景,以及介绍其任教北大英文系的经历。本文即从温源宁与北大英文系之间的互动轨迹,探究一个法科生如何成为英文教授的经历,同时展现民国时期北大英文系的沿革,勾勒这种轨迹在现代文化史上应有的意义。
一、温源宁与旧北大英文系
年,温源宁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南苏门答腊的邦加岛。其父温清良(WenChingLiang,音译),广东陆丰客家人,为当地一名锡矿业主,其祖曾作为锡矿华工前往邦加岛。在荷属东印度群岛,温源宁度过他童年的南洋岁月。在前往英国进一步修学之前,他曾在新加坡就读。在英国,他先后在伦敦阿尔弗雷德国王学校(KingAlfredSchool)和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College)念书,最后在年10月2日转至剑桥国王学院(KingsCollege,旧译王家学院),先修自然科学,后改修法学,打算日后成为一名律师。年,他获得自然科学三等荣誉学位(NST);年获得法律三等荣誉学位(LT,II),该年获得文学学士和法学学士(LL.B.)。直到回国四年后,即年已在中国的温源宁,自动获得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文学硕士学位。[3]在-年间的剑桥,他的思想发展,深受国王学院导师狄更生(GalsworthyLowesDickinson,-)的影响。温源宁的所修专业为法学,却酷好英国文学。他在剑桥学习极其刻苦。此后,北大英文系的学生回忆:“他自己曾说他的胃病,就是因为在剑桥读书时运动太少,晚上读书至深夜,卷极之后常在扶手椅中睡去,直到第二天早晨,所以造成这病。”[4]
同时间,徐志摩于年9月得哥伦比亚大学文硕士位后,与友人刘叔和离美赴英,拟从罗素学而不得,后从*治理论家赖斯基(HaroldJosephLaski,-)教授学*治,与文学家威尔斯(HerbertGeorgeWells,-)交往最密。此后,徐志摩结识狄更生,在年9月以特别研究生资格入学国王学院,随意选科听讲,直至年10月回国。[5]在剑桥,徐志摩与温源宁共事狄更生为导师,遂成文学方面志趣相投的同窗。徐志摩甚是佩服温源宁所受剑桥的熏陶,自叹英国文学程度不及后者。[6]此时,徐志摩也因刘叔和的关系,结识了主修*治经济学却酷爱英国小说的陈源。[7]实际上,留学伦敦大学的陈源也与文豪威尔斯交游频繁。年,威尔斯在其作《世界史纲》(AShortHistoryoftheWorld)中,两次提到向陈源请教关于中国的历史事实。[8]由此,在留英学生中,徐志摩、陈源、温源宁有着对英国文学的共同爱好,也有共同的朋友圈。在毕业之后,温源宁原计划成为律师,后因家族产业之变故,必须自谋职业,于是就没有回南洋而到中国,在北京各高校教授英国语言和文学。[9]此后,温源宁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授,得力于已经任教该系的陈源的推荐。[10]
北大英文系的前身是并入京师大学堂的同文馆。京师大学堂仿日本例设七科,其二文学科又分七目,外国语言文字(英法俄德日)列于其中。该目讲授文法、音义、翻译及作文等,聘外国教习五员分任,副教习由中国人担任。[11]年,胡适回国执教于北大英文学系,仿美国例设教授会、英文研究会等,多聘英美留学生任教。从此,胡适与英文学系的前后关系难分难解。同年12月,胡适任教“高等修词学”及“译名”两科,还有辜汤生(辜鸿铭)任教的“诗”,美籍教员威尔逊任教的“戏曲、十九世纪散文”。[12]该月11日,胡适当选英文部教授会主任。[13]接着,在年1月份的英国文学门课程里,胡适担任“英诗、欧洲文学名著(英译史)”两科。[14]教员多为英美留学生,其中只有辜鸿铭本为英国文学专业,但不久他被胡适辞退。[15]此时,该系有“修词学、译名、英诗、戏曲、十九世纪散文、欧洲文学名著(英译史)”等科,开始确立以文学为主方向。虽然,该系比同文馆旧例进步许多,但师资仍然缺乏,课程也有限。
接着是陈源主持下的英文系。在年1月24日,北大公告陈源下学期起担任英文系四年级“英作文”,三四年级“短篇小说”,三四年级“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一年级“英散文选读B”,一年级“小说”,共计五门功课。[16]同年9月,他正式出任英文系主任。[17]10月1日,留学归国的林玉堂(林语堂)被聘为语言学教授。[18]该年度的英文学系科目说明书显示,林任教第一年生两门必修“英文语音之研究与练习、英文实用练习”,选修“英国语言之变迁与构造”;张鑫海(张歆海)任三门选修“散文选读A,十九世纪评衡家、意里沙白时代之文学”,两门必修“作文3、作文4”;陈源任选修“小说”,必修“英美文学1”;此外,还有英国人毕善功(LouisRhysOxleyBevan,-)任四门课“散文选读B、现代戏剧、散文2、作文2”;美国教授柴思(LewisChase,-)任三门课“十九世纪文学、欧洲文学、诗与诗剧”;以及美国人柯乐文(GroverClark,-)任教“英美文学2、西方文化的背景、辩论、报纸练习”等。[19]在年功课表里,张歆海与陈源充当主角,林玉堂是新任语言学教授,而此年度并无温源宁的功课。从课程安排看,此时英文系以讲授文学为主,通史与专题相结合,兼顾小说、诗歌、戏剧、散文、辩论等。英国文学专业出身的教授有张歆海与柴思,其他教师也各有所长。
年4月23日,北大的六系主任改选,英文学系胡适三票(当选),陈源一票。[20]可见,胡适在北大的重心实际上还是在英文系,而不是国文、哲学等。在该年科目说明书里,林玉堂任“基本英文1、作文1、英文教授法”,本年不授“英国语言史、语言学”;温源宁任“基本英文2、作文2、作文4”;张歆海任“英国文学史略、意里沙白时代文学、英国现代文学2(萧伯纳Shaw);徐志摩任“英国现代文学1(哈第Hardy)、英汉对译2、维多利亚时代文学、文学评衡”;陈源任“英国现代文学3(威尔思Wells)、戏剧2、英汉对译1”;其余还有毕善功、杨荫庆、文纳、柯劳文夫妇、柴思等教师。其中胡适“诗2”本年不授,徐宝璜(留美新闻与经济)、郁达夫(留日经济)、潘家洵(北大英文系毕业生)担任一、二年级的公共英语教学。[21]从功课分布可知,林语堂、温源宁二人同为英文学系的新人,张歆海、徐志摩、陈源负责主干课程。随后,年9月26日,英文学系教授会发布告,称胡适教授现已告假出京往武昌大学讲演,本学系主任的事,请陈源教授暂代。[22]年8月21日,北大评议会,胡适、陈源、张歆海位居十七人之列。[23]胡适虽回任英文学系主任,但并不授课,所以陈源仍为实际负责人。林语堂为语言学教授,并不教授自己的所长,而与新人温源宁一道任教基础课。总体而论,该系核心课程明显突出英国现代文学,并探索更为高深的研究型课程。对于此时的师资力量,徐志摩曾有过非常精辟的概括。即在年论战中,周作人称徐志摩是正式学文学的,而自己是水兵。徐志摩回应道:“真也可笑,现在堂堂北京大学英文文学系的几个教师,除了张歆海先生他是真枪直板哈佛大学文学科卒业的博士而外,据我所知道谁都不曾正式学过文学的。温源宁先生是学法律的,林玉堂先生是言语学家,陈源先生是念*治的,区区是——学过银行的你信不信?”[24]然而,这些师资虽非专业出身,但其英国文学造诣颇深,非兼任的英美留学生可及。
年4月3日,温源宁与张歆海、陈源竞选系主任,结果张以二票当选,温、陈二人分别得一票。[25]4月19日,张歆海还以系主任身份前往清华,约聘吴宓为北大英文文学讲师。[26]此后,张歆海转任国立东南大学外文系主任。所以,年11月19日,就有校长布告:“英文学系教授会主任补选,业于昨日(十七日)举行,计收到二票,其结果于下:陈源二票(校长加一票),温源宁一票。陈源教授当选为英文学系教授会主任。”[27]两次改选,温源宁均无缘于系主任,而陈源与张歆海已进入北大权力核心。但此时北京学界岌岌可危,学者文人纷纷离京,或如张歆海、林语堂、鲁迅等人南下,或如胡适出国考察。年5月17日与20日,北京大学相继发布“英文学系课程指导书”[28]、“英文学系课程指导书续”,[29]主要科目可概括如下:陈源任课四门:“小说1、小说2、英汉对译1、现代文学3(萧伯纳)。”温源宁任课五门,实授四门:“英国文学史略、意里沙白时代文学及莎士比亚之研究、十七世纪十八世纪英国文学(本年不授)、现代文学1(辛恩及爱尔兰文艺复兴)、诗2。”叶崇智(叶公超)任课四门:“基本英文2、作文2、作文3、现代文学4(太戈尔、汉森、法郎士、德拉叟、曾威尔、谷谷尔等之研究)。”徐志摩任课四门:“英汉对译2、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现代文学2(哈第)、文学平衡(研究英国诗的变迁沿革选读各时期之代表作品)。”詹文忠(留英)任课四门:“基本英文1、作文1、散文2、作文4。”可见,温源宁已是北大英文学系的中坚人物之一,所授课程皆为主干,并与徐志摩、陈源、叶崇智接力讲授英国现代文学。此时,课程仍以现代文学为主,尤显陈源对英国小说的个人爱好;师资也达到一时之盛。
然而,年直奉战争爆发,风谲云诡,城头变幻大王旗,旧北大英文系遂为时代洪流所裹挟。年6月,教育部改组国立九校,总称国立京师大学校,本科系各科部之一,校长由教育总长刘哲兼任,聘胡仁源为本科学长。本年二月,胡学长辞职,改聘江瀚继任。[30]这也意味着独立建制的北大短暂消失,文理法被拆分为三部分,而北大英文系更是在劫难逃。该系教授多为米粮计,纷纷前往非国立大学兼课,如燕京、清华、协和等大学,温源宁也不例外。
二、温源宁与新北大英文系
根据《国立北平大学校况简表》所录:“民国十七年六月,国民革命*克复旧京,旧京师大学(即以前国立九校所合并)校务停顿,各科部分由职员保管。”[31]该年7月19日,旧京师大学(即以前国立九校所合并)改为国立中华大学;9月21日,又改称国立北平大学,北京大学被并入为北大学院,院长为陈大齐。此时,北大学院国文学系主任为刘复,外国文学系主任为温源宁,史学系主任为马衡。(周作人至江绍原“年11月9日信”)[32]年3月21日,北京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大学院的独立形式开学上课。4月16日,北大学院公布该年本届各系主任姓名,其中国文学系为马裕藻,英文学系为温源宁,法文学系为贺之才,德文学系为杨震文,东方文学系为周作人。[33]此时,北大英文系已人才寥落,教授中胡适、陈源、张歆海、徐志摩均已离开,唯有温源宁在独撑局面。
同年6月21日,英文学系学生组织的“英文学会通告”,列出10条决议:“(二)请学校当局电促旧教授陈源、林语堂、胡适回校;……(四)请学校当局聘请Prof.Richards为本校教授,兹请温主任向英国牛津剑桥两大学多聘名教授来校;(五)请温主任尽量开列各种参考书及字典辞典,并下学期课本书目提交学校当局并须于暑假内办齐;……(七)请温主任于下学期添设二年级戏剧一门;(八)向温主任暂借英文系教授会为本会办公室;(九)请温主任于下学期添设选修科英文教授法。”[34]以上所录可概括为三点:一是要求温源宁请回陈源、林语堂、胡适等前任教授,其次聘请来华的剑桥学者芮卡慈(IvorArmstrongRichards,–,今译瑞恰慈),以及向英国牛津剑桥两大学多聘名教授来校,第三点为下学期添设二年级戏剧,选修科英文教授法。同年8月,北大学院独立,仍称国立北京大学,第一师范学院独立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第二工学院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艺术学院独立为国立艺术专科。[35]剩下的北平大学,其中女子学院由刘复任院长,周作人、温源宁、杨宗翰、陈逵名列院务会议委员;周作人任女子学院国文系主任,温源宁任外国文学系主任。[36]此处显示,温源宁开始身兼北大外国文学系与北平大学女子学院两校的主任。
在北大复校后,对照此三项要求,前任教授胡适等人无法召回,叶崇智已转任清华教授,仅在北大兼任一门功课。但是,温源宁为支撑北大英文系的局面,竭尽其力去借用清华大学的师资。此事在年11月9日为吴宓所录:“午饭后,访Winter,晤温源宁。1-2上课。2-3温源宁来,以将任北京大学外国文学系主办人,拟由学校与清华交涉,以李石曾之势力,强迫罗校长允许清华教员赴北京大学兼课。而届时欲宓往任课二三小时。宓答以未尝不可。”[37]温源宁的努力最终体现在年9月14日的
“英文系课程表(十八年至十九年)”。[38]虽然困难重重,但温源宁这番努力为北大英文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局面:其一,聘请清华教授来北大兼课任教,例如清华文学院院长杨振声(比较文学)、外文系主任王文显(意里沙白时代文学4、戏剧)、吴宓(翻译、古代文学)、毕莲(MissA.M.Bille)(诗、音节学)、陈福田(散文)、温德(复兴时代文学、孟德论文)、翟孟生(西洋文学、十八世纪文学)、艾克(希腊文)等,几乎借用了清华外文系的全部精英;其二,应学生要求,确实请来了剑桥学者芮卡慈,其功课任教有“小说、文学批评”,同时安排芮卡慈太太在女子学院担任讲师;[39]其三,应学生要求,傅塞德开设“英文教授法”;其四,温源宁自己身先士卒,任教“莎士比亚、中古代文学、十九世纪文学、米尔敦、亚诺得,瓦特·彼得”六门主干课程。同时,他的得力伙伴陈逵开有“英文作文”“约翰孙、葛雷、柯林”两门,陈太太任“巢塞”,杨宗翰开有“莎士比亚、西文宗教史、但丁”三门。此外,陈逵、杨宗翰与温源宁同时兼任女子学院教职,并同为该院院务会议委员。
在温源宁设计的课程中,首先加强第二外国语的教学,有希腊文、拉丁文、初级法文与德文、中级法文与德文;其次,还开设比较文学、圣经文学、古代神话学、演戏术、西洋美术史、中国文学史概要等课程;再次,最具特色的是,不但专门开设了莎士比亚专题,还涉及英国文学中的弥尔顿、骚塞、阿诺德、瓦特·彼得、培根、约翰逊、葛雷、柯林等专题课程;文学史范围得以拓展,从古代文学、中古代文学、复兴时代文学、十八世纪文学、十九世纪文学、意里沙白时代文学到今代文学,另外也有专题圣经文学。所以,可以说,温源宁主持的英文系课程设计,无论从文学史的时间跨度,还是所涉研究视角,要求学生古今中外都要融会贯通,知识领域宽广,专题作家研讨增多,明显区别于胡适、陈源时期的课程。
虽然,此时该系多借用自清华大学师资,精英荟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阵容,但是毕竟自身缺少核心队伍。*局动荡,使得人才流失严重。这也注定了温源宁虽身先士卒,但仍是孤掌难鸣,难以维续。根据《国立北京大学职员录(民国十九年五月)》,[40]可知年5月北大英文系仅有温源宁(系主任)、罗昌、郭汝熙(预科)等三位专任教授,另有清华大学王文显、陈福田、毕莲、温德、翟孟生等人来北大兼任讲师,担任英文主干课程(西洋文学、音节学、意里沙白时代文学、复兴时代文学、中古时代文学、十八世纪文学、十九世纪文学)。温源宁本人则担任五门必修课“莎士比亚1、诗2、古代文学2、今代诗、作文”,三门选修课“米午敦、勃浪宁、洛塞谛”(今译弥尔顿、勃朗宁、罗塞蒂)。[41]温源宁在这一年开的课程几乎都是英国诗歌,也是他的专长所在。他作为英文学系主任,身兼八门课程,每周时数为十二单位,位居全系教学工作量最多者。
三、温源宁与北大外国文学系
年11月28日,胡适全家从上海搬回北平,就职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12月蒋梦麟辞去教育部长职务后,正式出任北大校长,邀胡适协助北大改革,并参与英文系人事安排。年1月4日,徐志摩应胡适之请至北平,重返北大英文系。虽然,温源宁此时仍然执掌英文系,但是该系人事与课程设计却由胡适掌控。2月7日,胡适“与温源宁同吃饭,谈北大英文系的事。他近年最时髦,有‘身兼三主任,五教授’的名声。他今晚极力撇清,但我仍劝他不可自己毁了自己。”[42]此时,胡适已表露出对温源宁兼任行为的不满。2月26日,国立北京大学布告,“本校各学系主任,照章在第二学期之初改选半数。……英文学系共收二票,温源宁一票(校长加一票当选),罗昌一票。”[43]可见,温源宁虽不待见于胡适,但此时还是为蒋梦麟校长所用。
3月21日,胡适致函梁实秋清晰表达对英文学系未来人事布局与理念。他极力邀请梁实秋北上任教,并表示未来“英文系大致是温源宁、徐志摩、你(梁实秋)和公超,共四人,并拟请MiddletonMurry来做讲座教授。温已同意。”[44]这项规划应该是胡适与温源宁协商的结果。虽然,胡适表示自己始终主张中国文学教授应精通外国文学;外国文学教授宜精通中国文学。[45]但是,如果按此要求,英文系主任温源宁就不是理想人选,而胡适的朋友们如梁实秋、闻一多、杨振声等才是。在面对无法撼动的旧派文学传统之时,胡适始终寄希望于英文系,试图将之改造为新文学的阵地。此时,蒋梦麟将北大改为理、文、法三个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原来英文学系改称为外国文学系英文组。年7月31日《京报》“蒋梦麟分别聘请接洽新教授”,指出文学院院长由校长蒋梦麟暂兼,随即由胡适担任。外国文学系英文组聘请教授有温源宁、徐志摩、梁实秋、约翰·米泰登满来(JohnMiddletonMurry,–,又译为穆莱,英国小说家曼斯菲尔德的丈夫)。[46]虽然胡适多次邀请,但是梁实秋并没有按时赴任,直到年6月才到任。[47]
年9月14日,北大公布外国文学系英文组课程大纲。该年,新聘教授蒯淑平任课四门:“基本英文1、小说2、作文与论文选读2、小说史”,温源宁担任四门基本课:“作文与论文选读1、英国文学史略2、十九世纪文学3、文学批评4、十九世纪文学4。”徐志摩作为外文系唯一的研究教授,由中基会与北大合聘,任课四门“翻译、今代诗、雪莱、哈代”,多数为专题研究课程。[48]此外,本学期开有:拉穆(叶崇智)、易卜生(余上沅)、但丁(吴可读)、勃朗宁(涂序瑄)、罗瑟谛(涂序瑄)、箕茨(徐祖正)等专题研究的选修课。该学期温源宁仍为外国文学系主任,英文组徐志摩也当选文学院教授代表,蒯淑平为候补代表。[49]徐志摩获聘研究教授,其在该系的重要性已经超越温源宁,这也是胡适对温源宁边缘化的开始。
到了年9月27日,《北平晨报》报道《北大昨发表各系主任及教授讲师》,其中外国语文系主任温源宁,教授蒯淑平,韩湘玫(张歆海夫人)、孙大雨、穆莱(英人),副教授*国聪、潘家洵。[50]同时,在10月“文、理、法学院教员全名册”也有温源宁的名字。[51]11月1日公布的校务会议当然会员名单中有:“温源宁(外国语文学系主任)”。[52]年8月26日,《北平晨报》“北大昨已开学,各系主任教授均已聘定”[53]。该报道提到“国立北京大学昨日(二十五)正式开学。各院长各系主任,各院教授助教,各系讲师均已聘定,聘书亦已分别发出。”其中胡适任文学院长兼教育学系主任,温源宁任外国文学系主任,该系教授除温源宁外,有朱光潜,蒯淑平,钟作猷(副教授)。但是,在10月7日的一则布告显示,陈受颐除了任史学系主任之外,还兼代外国语文学系主任。[54]说明此时,温源宁正是在年9月期间,辞职并离开他亲手创建的北大外国语文学系。
关于胡适与温源宁的冲突,年的《北平周报》在题为“温源宁有回校意”的新闻里,有详细介绍。即自胡适长文学院以后,即与温源宁意见不合,时起冲突。而当年徐志摩焚死于泰山后,二人意见更不相容。原徐志摩所任的专任教授,月薪六百元,位置极优厚。徐氏死后,胡适拟荐友代之,而温氏也有自己人选,但系主任敌不过院长。此后,温源宁托病不到校,即使校长与学生数次劝驾而不为之动。后学校当局与温氏商妥,允其请假,主任一职由蒯淑平暂代。但是蒯淑平经验不足,学生不喜欢,所以最后由胡适赏识的陈受颐身兼历史、英文二系主任。而后温源宁辞去主任之后,又想北大能给他专任教授之职,但终因胡适坚决反对而只好去职。温源宁的辞职恰恰是在开学之后,所以导致他到上海的高校也难以找到合适位置。所以,《北平周报》透露温源宁仍有归任北大英文系教授之意。[55]同时,北大英文系主任一职,自陈受颐兼任以来,该系学生均感不便。所以,听说温源宁侨居沪寓有返校意,英文系师生就开会讨论欢迎温氏返职问题,决一方拍电温氏请其即日登程返校,一方则派代表要求学校当局急速去电请其复主任之职返校上课。[56]年5月,上海英文《大陆报》(TheChinaPress)有一篇报道题为《北大十年发展草案》(10-YearPlanForDevelopingPeitaDrafted),提到蒋梦麟博士为了答复等在他住所的英文系学生代表,称他正考虑任命梁实秋先生为下学期的英文系主任,并已经征询过梁先生。如果梁实秋拒绝这个提议,那么朱光潜教授将被任命代替他。[57]可见,温源宁最终未能返回北大英文系。
此外,关于温源宁的辞职一事,时居北京的英国作家艾克敦(SirHaroldActon,–)在其《唯美者回忆录》(MemoirsofAnAesthete)有所提及。年,温源宁邀请艾克敦到北大讲授英国文学,而艾克敦也欣然接手张歆海曾经授过的课程。在北大英文系,艾克敦碰到牛津大学时代的本科同学蒯淑平教授。相对于温源宁及其助手蒯淑平等人,他觉得自己的角色是画蛇添足,有点多余。他认为温源宁的辞职,一者因其健康陷入困境,二者因其招致时任文学院院长胡适的嫉恨。[58]艾克敦所谓胡适对温源宁的嫉恨,并非妄言。年6月17日,胡适在赴美之前,途经上海,“温源宁来谈。此君太做作,可厌。”[59]由此日记文字可见,胡适明显地表达对温源宁的厌恶,那么温源宁的辞职也不难理解。
四、温源宁对北大英文系的贡献
综上所述,温源宁自年受聘北大英文系教授,并在年北大学院时期独撑局面,复校后又努力复兴英文系,并于年在蒋梦麟治下组建外国文学系,直至年辞职南下。他对北大英文系所做的努力,在当时就为北大学生所铭记。年出版的《北大二十年级同学录》中有关英文系的介绍有如下内容“十八年秋复校成功。温源宁先生连任主任,遂为本系设阅览室,悉心规划,广置书籍,于兹二载,颇有可观本级沾丐其利者实多。”[60]对于温源宁在北大的贡献,艾克敦也有记录:“由于温源宁的努力,英文系才拥有一个上等的现代化图书馆:令人振奋的是,可以看到一排排的书籍,有叶芝(Yeats)、福斯特(E.M.Forster)、诺曼·道格拉斯(NormanDouglas)、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她的《普通读者》(CommonReader)非常受欢迎;同时还有其他前代的杰出人物,例如佩特(Pater)、乔治·摩尔(GeorgeMoore)和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桌上还有最新的英国文学杂志《标准》(TheCriterion,T·S·艾略特主编),男女学生忙着浏览这些书刊。”[61]
同时,温源宁在英国文学方面的造诣,及其教学水平,也为时人所称道。年3月,温源宁前往清华兼课,吴宓曾前往听课,当时温源宁为清华学生讲“现代诗歌的形式与精神”(FormSpiritofModernPoetry)。吴宓称为其学养所折服,自叹不如。[62]他觉得温源宁主张与他不尽相同,但是非常佩服温读书极多。[63]所以,吴宓帮助温源宁跟王文显商谈温源宁的聘约,也算是惺惺相惜。[64]作为剑桥才子的艾克敦,更是从一位英国作家角度来评价温源宁的英国文学造诣。艾克敦认为温源宁对于英国诗歌和散文研究富有中国人的直觉,并能洞察到为西方批评家所忽略的妙处。“他总是能发现*金的新纹路。《荒原》对他毫无秘密可言,同时我也从未听过比他能更好地吟诵该诗。英国文化协会本身可能已经找不到,比他更好的传播英国文化的人选。”[65]无疑,吴宓作为西洋文学方面的前辈,与艾克敦作为英国本土作家,其两者的评价,较好地概括了温源宁在北京英国文学研究界的声誉。
在教学方面,温源宁作为英国文学的教授,也绝非浪得虚名。他在北大英文系所授学生钟栻,曾以《温源宁先生》为题,写他对温源宁的印象记。他提到温源宁所任论文课为周六八点至十点,平时有的学生是要到九点才起身,所以第一堂缺席极多,但是“温先生课上却不用说缺席,即迟到也很少见,稍晚得几分钟,大都带跑带喘地赶来。温先生对于学生是严厉的,但这与其说是畏惧,无宁说是为了不愿比别人少听到半课或十分钟。”这并非夸张,他确是一位最出色的教授,他能够知道学生的程度与兴趣。……有些同学说过上温先生一课犹之打一针吗啡,使人精神抖擞。我不喜这种粗俗的形容,但我却更找不出雅驯恰合的来了。”[66]可见,温源宁的授课确实为学生所欢迎。虽然,“三主任五教授”这一口号在胡适那里另有所解,但是北大学生却以奉其为美誉。另外,钟栻还特别提到了温源宁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傲慢:“他看不起许多浪得虚名,自称权威的人,并且自认他看不起他们。因而我想他的敌人一定不会少于朋友。一定有多少人在背地里想着他咬牙,当面骂是不敢的,他们自知理缺,敌不住他那股严正之气。”[67]同时,蒋梦麟时代的北大已非蔡元培时代的北大,像温源宁这样留学英美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当时已经成为学界的异己分子。然而,温源宁却挚爱其“毕生心血所萃的英文一科”。[68]在上海,温源宁在年仍兼任光华大学英文系教授,[69]但他再也没有回到他热爱的北大英文系。
注释:
[1]张中行:《负暄琐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年,第51-54页。
[2]蔡登山:《以英文写作的温源宁教授》,《“全国”新书资讯月刊》,年3月号,第4-10页。
[3]R.H.BulmerandL.P.Wilkinson,RegisterofKingsCollegeCambridge-.publishedinLondon,,p.19.
[4]钟栻:《温源宁先生》,《谈风》,年第16期,第页。
[5]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2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6]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2卷),第-页。
[7]陈从周编:《徐志摩年谱》,年自印本,第17-18页。
[8]威尔斯:《世界史纲》,吴文藻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9]King’sCollegeCambridgeAnnualReport,Cambridge:King’sCollege,p.60.
[10]戴镏龄:《戴镏龄文集——智者的历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11]王杰等编:《学府典章·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初创之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第-页。
[12]《文科英文门研究所教员及研究员表》,《北京大学日刊》,年12月6日。
[13]《英文部教授会成立纪事》,《北京大学日刊》,年12月13日。
[14]《英国文学门》,《北京大学日刊》,年1月5日。
[15]耿云志等编:《胡适书信集》(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16]《注册部布告(一)》,《北京大学日刊》,年1月24日。
[17]《注册部布告(一)》,《北京大学日刊》,年9月26日。
[18]《公牍事由》,《北京大学日刊》,年10月13日。
[19]《英文学系科目说明书(十二年至十三年度)》,《北京大学日刊》,年9月14日。
[20]《校长布告》,《北京大学日刊》,年4月23日。
[21]《英文学系科目说明书(十三年至十四年度)》,《北京大学日刊》,年10月5日。
[22]《英文学系教授会布告(二)》,《北京大学日刊》,年9月26日。
[23]耿云志等编:《胡适书信集》(上册,-),第页。
[24]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2卷),第页。
[25]《校长布告》,《北京大学日刊》,年4月3日。
[26]吴学昭编:《吴宓日记:-》(3),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第页。
[27]《校长布告》,《北京大学日刊》,年11月19日。
[28]《英文学系课程指导书》,《北京大学日刊》,年5月17日。
[29]《英文学系课程指导书续》,《北京大学日刊》,年5月20日。
[3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立京师大学校文科沿革略》(年3月),《民国档案史料汇编(三辑)
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年,第页。
[31]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处秘书室编:《国立北平大学校况简表》,年5月,第2页。
[32]张挺、江小蕙笺注:《周作人早年佚简笺注》,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年,第-页。
[33]《本届各系主任姓名(十八年三月十五日举选)》,《北京大学日刊》,年4月16日。
[34]《英文学会通告》,《北京大学日刊》,年6月21日。
[35]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处秘书室编:《国立北平大学校况简表》,年5月,第4页。
[36]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处秘书室编:《国立北平大学校况简表》,年5月,第11、13页。
[37]吴学昭编:《吴宓日记(-)》(4),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第页。
[38]《英文系主任布告》,《北京大学日刊》,年9月14日。
[39]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处秘书室编:《国立北平大学校况简表》,年5月,第页。
[40]王学珍等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41]《英文学系课程表》(19年至20年度),《北京大学日刊》,年10月21日。
[42]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6),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年,第53页。
[43]《国立北京大学布告》,《北京大学日刊》,年2月26日。
[44]梁实秋:《青岛故人两相忆》,《客居青岛》,公曰、张蓉编,青岛:青岛出版社,年,第40页。
[45]梁实秋:《青岛故人两相忆》,,第41页。
[46]王学珍等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47]王学珍等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第页。
[48]《北京大学(二十年度)理文法学院各系课程大纲》,《北京大学日刊》,年9月14日。
[49]《国立北京大学布告》,《北京大学日刊》,年9月24日。
[50]王学珍等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第页。
[51]王学珍等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第页。
[52]《国立北京大学布告》,《北京大学周刊》,年11月5日,第10号。
[53]王学珍等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第-页。
[54]《国立北京大学布告》,《北京大学周刊》,年10月9日,第60号。
[55]《温源宁有回校意》,《北平周报》,年第43期,第2-4页。
[56]《欢迎温源宁返校》,《北平周报》,年第44期,第3-4页。
[57]“10-YearPlanForDevelopingPeitaDrafted”,TheChinaPress,May17,.
[58]HaroldActon,MemoirsofAnAesthete.London:MethuenCo.Ltd..pp:、、.
[59]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6),第页。
[60]北大二十年级毕业同学录筹备委员会编:《北大二十年级同学录》,北平:北大二十年级毕业同学录筹备委员会,
年,第页。
[61]HaroldActon,MemoirsofAnAesthete.p..
[62]吴学昭编:《吴宓日记(-)》(4),第59页。
[63]吴学昭编:《吴宓日记(-)》(4),第66页。
[64]吴学昭编:《吴宓日记(-)》(4),第页。
[65]HaroldActon,MemoirsofAnAesthete.p..
[66]钟栻:《温源宁先生》,《谈风》,年第16期,第-页。
[67]钟栻:《温源宁先生》,第页。
[68]钟栻:《温源宁先生》,第页。
[69]《教职员-英文-温源宁》,《光华年刊》,年第11期,第1页。
本文原刊《现代中文学刊》年第三期
方韶毅·猎书账瓯风
订阅号
angshao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