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白癜风怎么样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3497115202268129&wfr=spider&for=pc西洋情人节(2月14日)当天,一部载有40多名印度军警的巴士,在印度掌控的克什米尔地区遭受自杀攻击,多人伤亡。犯下这起大案的恐怖份子,据信隶属联合国认证的恐怖组织「穆罕默德军」。新德里相信JeM背后有巴基斯坦军方的影子,因此决定对巴发动报复行动。
十多天后,印度空军派出12架幻象战机,跨境打击位于巴基斯坦掌控的克什米尔地区的JeM训练营,据称炸死了数百名恐怖分子与相关人员。伊斯兰玛巴德立即出面否认有任何训练营,强调印度空军轰炸的是森林保护区,已有十多棵松树遭劫,因此打算向联合国控诉印度的环境恐怖主义。
随后,伊斯兰玛巴德派出F16战机(也有一说是JF-17),跨境展开报复轰炸,与印度空军发生空中驳火,宣称「击落两架印度战机」并俘虏驾驶员。在巴国总理伊姆兰汗所谓的「和平姿态」(或许还有美国等压力)下,巴基斯坦释放了驾驶员。不过,克什米尔边境地区仍不时有炮击情事,两国都有人伤亡。
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交战并非新闻,巴国对印度采用代理人恐攻亦是家常便饭,但本次冲突升级的速度与层面均超过以往,印度空军跨境打击更是年印巴战争后首见,代表两国的紧张情势需要重新控管。
联合国秘书长与世界各国及组织,如欧盟、中国、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等,纷纷跳出来调停,敦促印巴缓解对立。巴基斯坦政府也表示,愿意与印度政府进行对话,伊姆兰汗特别强调「核武国经不起误判」。
即便现在印巴暂停敌对行动,想要重建高峰会谈,并非易事。因为自年巴国恐怖份子偷袭印度旁遮普省的空军基地,造成数名士兵死伤后,双方领袖基本上已断绝交流;再加上巴国恐怖份子屡屡攻击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更让两国交恶,本次印度的反击可谓是抒发长年积怨。
且印度由于大选在即,国内民族与民粹主义声浪高涨,总理莫迪仅声明巴国应尽快打击恐怖主义、印度不会再容忍,并不愿立即谈判。可以想见,大选之前印度政府最好的方式应是冷处理来缓和局势,俟大选结束后再找机会和谈。
假设5月国会大选过后,对巴国态度强硬、莫迪所属的印度人民党(BJP)选情不尽理想,而由反对党阵营取得优势,那么反对阵营与国际压力可能会迫使莫迪坐上谈判桌。问题是,印巴两国能谈出什么结论?
鉴古知今,印巴各自建国至今逾70年,历经大小战役、武装冲突难以计数,两国也曾经缔结各种协议、尝试和解。主要有年为平息第一次印巴战争的《喀拉蚩协定》、年为平息第二次印巴战争的《塔什干宣言》、年为平息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西姆拉协定》、年为减轻核武使用风险的《拉合尔宣言》。
《喀拉蚩协议》由联合国安理会介入,为印巴两国画下停火线,同时也画下主权争议地段;《塔什干宣言》和《西姆拉协议》都是在大谈和平后,要求双方各自撤回停火线(后称控制线,LoC);《拉合尔宣言》更是荒谬,两国领袖签署后没多久马上爆发卡吉尔战争。
要衡量一项和平协议有没有效用,最直接明了的标准就是它能不能带来日后的和平。就此点而言,上述印巴的协议与宣言多不及格,只能说是暂时休战,为日后的冲突累积更多能量。
如果这些协议都未能阻止下一次战争,被视为是失败的和平协议,那么印巴有没有成功的和平协议呢?答案是有的,目前仍存在未受破坏的协议,如年的《印度河水条约》、年的《无核攻击协定》、年的《化学武器协议》等。
IWT旨在划定两国就印度河流域使用的权利与义务,由「世界银行」介入并协助缔约。莫迪政府曾因年空军基地被袭事件,威胁要阻断供给巴国的印度河水,却始终未付诸实行。本次恐攻后,莫迪政府也发布暂停将其水份额流入巴国的计划,但这只是为满足国内舆论,其实并未超过IWT规定的范围。
至于《无核攻击协议》的结果很清楚,迄今印巴没有动用核武攻击对方。原因很简单,两国都拥有核武相互保证毁灭的能力,只要任何一方轻举妄动,南亚次大陆的主要城市会在几分钟内化为灰烬;《化学武器协议》大抵如此,只是多了不发展或拥有化武的条文,且印巴都是《禁止化武公约》(CWC)成员,较无违约疑虑。
比较之后即可明白,协议成功与否跟许多因素相关。以协议本体来说,越是具合法性且具可操作功能,越能维持长久。无论是河水共享、核武与化武管制,基本上都符合印巴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也附有相关的履约措施,像是IWT仲裁委员会、固定交换军民核设备数据等,使两国的政客更有意愿遵守协议。
相反地,夸言促进友好关系、同意不干涉内政、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塔什干》、《西姆拉》等协议声明,由于太过空泛且缺乏具体制裁机制,可说是政客为了政治利益而粉饰克什米尔的太平之作。最明显证据的即是LoC因战争胜负更改,逐渐形成对印度较有利的状态;像是在卡吉尔战争中,印度驱离了被巴国进占的争议地,击退巴国军队后,印度宣称已有效控制斯里纳加(Srinagar)到列城(Leh)的领土。但若又有新战争发生,不排除LoC再度出现变化。
会有这种不堪一击的和平,其实就是涉及克什米尔的主权争议,从根本上制约着两国。领袖在高峰会时可以笑谈和平,但落实于细节,哪怕是一平方公尺的土地,只要大多数人民觉得划界不公,印巴民选政府也经不起出卖主权的质疑而垮台,协定随时会破局。
当双方互信程度极低又彼此敌视的状况下,和平协议无法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争议与国家认同。再者,恐怖主义的参与,带来更多仇恨,当和平协议连象征意义都不复存时,领袖也就没有见面的必要,这便是为何近年来印巴无法达成任何协议、亦断绝热线沟通的原因。
最新消息指出,在国际压力下,伊姆兰汗表态镇压国内极端组织、不容许对外恐攻。但新德里与多数的观察家都认为,伊姆兰汗此举便如同过去巴国前总理谢里夫的保证,只是虚应故事——伊斯兰玛巴德真正的决策者是庞大的军情势力,它们不会轻易放弃藉用恐怖分子对印度进行圣战的不对称优势。
甚至连取消军援、抱怨巴国维护恐怖份子的特朗普政府,也没真正想和巴国军方决裂。因为美国仍需要巴基斯坦在南亚的协助,像是通过巴基斯坦,为阿富汗政府军队提供武器、与阿富汗塔利班交涉,以完成相关协议等。这就注定巴国难以与恐怖份子断绝关系,恐怖主义早就是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杠杆。
另一方面,来自巴国的恐攻给予新德里借口,得以逐步军事化克什米尔地区,打击当地的异议份子与人权活动。越来越多的印度军队与宵禁,使克什米尔人的生活受到影响,对印度的反感日增。比起被印度统治,他们或许更想与巴基斯坦合并或独立,不只是因为该地区多数居民属于穆斯林,更由于BJP上台后,倾向印度教至上主义,逐步收紧对当地的控制。遇有抗议,印军往往以叛乱份子名义镇压,形成对抗的恶性循环。
之后若出现和谈,剧本不难想象。印度方面,可能会要求逮捕JeM相关份子,并移交印度受审;巴基斯坦方面,则会要求调查印度军队在克什米尔的侵犯人权行为,但这些都是老调重弹,想达成具体协议极难,最终可能还是会悬而未决、不欢而散。
无论如何,印巴在和战之间,仍带给世人珍贵的经验。它告诫着有志于和平协议者,不是签署充满和平文字的协议后,从此再无战事。而是要在对等条件下,如核武相互保证毁灭、或是公平互惠,如共享水文资源,和平才有可能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