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得和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洞天寻隐二十四治访道记稠稉治上 [复制链接]

1#

天师道二十四治中,四处古治位于今天的新津区,而在新津四治中,只有稠稉治至今是道教圣地,仍旧是一座道观的所在地。对新津人而言,古老的稠稉治今名“老君山”,山上有香火鼎盛的老子庙,无论烧香拜神、燃灯许愿,还是爬山锻炼、喝茶休闲,老君山自然是绝佳去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新津第一山。

对我来说,老君山是自己多年以来向往的一座灵山,也是我目前最熟悉的道教圣地。由于老君山至今保存有一座完整的道观,并且它的道脉得以传承,我之前就选择了它做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从90年代开始,我多次上了老君山小住,结识了几位很好的道友,并于年在老子庙以居士的身份皈依了道教全真龙门派。不过,跟大部分迷恋东方神秘文化的西方人不同,我对道教的认识和自己对道门的感情都基于扎实的学术研究,是实事求是、多年坐冷板凳的成果。

天社山(老君山)全景/欧福克(VolkerOlles)摄影年3月

要在德国高校获得博士学位,就会面对很严苛的要求。完成了博士论文的撰写,顺利通过了学术委员会的答辩之后,还得正式发表自己的博士论文,找一家有资格的学术出版社出书。新书拿到手以后,大学才会颁发博士学位证书。我在柏林洪堡大学读完博士以后,拙著《四川新津老君山与道教二十四治》于年问世。当年秋天,我专程来成都,与诸位道友和同仁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还专门给老子庙的道长们总结了拙著的大致内容,并送上一本书。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决定皈依玄门,在自己的学术工作之余,努力做道教的护法和代言人。

要了解新津老君山的源和流,就要从天师道稠稉治谈起。“稠稉”现已被很多人读作“chóujīng”,但我认为,这个独一无二的地名应该读作“chóugēng”;这不仅符合当地四川话的读音,《辞源》等辞书中也可以找到相关依据。“稠稉”到底为何物,似乎没有最终的权威结论。宋代祝穆《方舆胜览》虽有记载该山“有草名稠稉,服之长生不死”,但其他说法则称稠稉是一种草药或某种稻禾。唐末五代高道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灵化二十四》中写道:“稠稉化,五行水,节春分,上应奎宿,壬子、壬午人属,蜀州新津县南十里。黄帝炼丹于此,山上有天池、石碑、丹灶存焉。”按唐代文献中的常规,为避高宗李治的名讳,杜光庭以“化”代“治”。

天社山老君洞/欧福克(VolkerOlles)摄影

据杜光庭的这段记载,黄帝曾在山上隐修,并留下了炼丹遗迹。另外,《道藏》中还记录了祖天师张道陵在此山的行踪。元代汇编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18称,张道陵在山中遇到了鬼魔:“在稠稉山有一老翁,化为狞鬼来恐,真人(即天师)诵经不顾,逡巡自退。”那么,为什么稠稉治今名老君山呢?根据流传已久的传说,老子(太上老君)亦曾隐居于此,并在山洞中修炼。《道藏》中并未提及老君在此隐居一事,只有上述黄帝和张道陵的两则故事。但是,老子早已成为这座山最重要、最权威的神真;太上老君隐于稠稉山的传说确是新津这块圣地不可或缺的地方传统。

道教以始源于黄帝,乃尊黄帝为“始祖”,以阐扬道学精义的老子为“道祖”,以组织早期道教团体的张道陵为“教祖”,合称“道教三祖”。由于老子、黄帝、张道陵都与此地有关联,无论是基于道门的经教传统还是当地民间传说,老君山堪称“三祖圣山”;与青城山、大邑鹤鸣山等同系西蜀道教名山。

老子庙八卦亭、三清殿、三元殿、斗姥楼出自欧福克著《四川新津老君山与道教二十四治》(拍照地点为现已拆除的“普照楼”)

“老君山”其实只是俗称,仅见于迟至清代的文献。早期的历史地理文献中可见此山的另外两个名字:一为“天社山”,可能源于星宿之名,并且是指新津以南的山峦。天社山本是一个山系,包含老君山、修觉山、宝资山、纪胜山、雪峰山、挂榜山在内,也就是长秋山脉的北端。然而,“天社山”这一称呼今天多用作老君山的别名。另一称谓“稠稉山”,则与道经中的古治名称相符。

三清殿前十二生肖太极图/欧福克(VolkerOlles)摄影

清道光年间的《新津县志》卷5(山川)分别记载了两个山名:“天社山,县南,大江上。《华阳国志》‘李严凿天社山’即此。《元和志》:‘天社山在县南,北枕大江,南接连岭,在汉安桥上流。每益土有难,人多依焉。’《水经注》:‘文井江至武阳,天社山下入江。’”“稠稉山,县南六里,今名老君山。高出诸山之上,腹有伯伶仙洞。洞甚幽邃,每出烟云,甘霖必降,望雨者咸占之。《方舆胜览》:‘稠稉山有仙草名稠稉;服之,可长生。’”

据此可知,天社山脉最早延伸到了南河南岸,其实是一个交通障碍,要在南河边修路,只能将山体人工开凿;这一景象至今犹存。《华阳国志》所记载的“建安二十一年,太守南阳李严乃凿天社山,循江通车道”指的就是今之修觉山临江处。再者,《元和志》的编著者告诉我们,天社山自古以来是民众可以避难的地方,所以祖天师后来选择这一地带,建立了稠稉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至于天社山主峰稠稉山(老君山),它拥有了“仙草”的传说,同时是预测天气的地标。神秘的“伯伶仙洞”据说是老子曾隐居的地方,因而今名“老君洞”。

年,天才学者刘咸炘(字鑑泉,–)为山上混元殿前的侧门题了两副对联。其一,“道传,何必留稠稉;龙去,犹然施雨云”,将飘出老君洞的烟云比喻为老子所传的道;人虽已离开,但道将流传无穷,无须留下稠稉仙草。其二,“北枕大江,南接连岭;东瞻羊肆,西望鹄山”则引用了《元和志》对该山地理位置的描述,并说明了老君山位于青羊宫与鹤鸣山之间的独特宗教地缘。imgalt=""孔子问礼于老子”石函(今存于四川博物院)拓片,王家祐先生提供,中间三人从左到右依次是老子、孔子、曾子"=""src="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