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都市文明
人们经常争论这样一个话题:当代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后,是留在大城市发展好呢,还是回到家乡的小城镇更现实。
然而,每次观点交锋的结果,双方仍是各执一端,如同那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古老疑案,没有答案。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事关青年人前程和人生,不得不思考,不得不慎重。
有“头脑”的智者和长者,往往会劝阻年轻人现实点,不要追求那些虚无飘渺的东西,大城市有什么好?不就是人多、车多、高楼多么?生活紧张,竞争激烈,天不明就去挤公交地铁,天黑后才疲惫不堪回到家,一整天难吃一顿安生饭,一辈子奋斗供养一套房子。家乡虽然是个小城镇,可小城镇生活成本低,就业压力小,工作几年就能买房买车,过安逸舒适的日子,何苦舍近求远哩。再说啦,如今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物流发达,北京人的信息不比我们早知道多少,上海有的商品我们一样可以买到。想看大城市,乘火车坐飞机去逛逛,住上几天也可以嘛,干吗非要耗上青春去大城市打拼呀。
这些理由条条都能占得住脚,很难给予反驳。尤其是近些年中国房价飞速暴涨,买不起房,已经成为横亘在青年心里一条难以解开的心结,上面的理论逐渐占了上风,以至有些专家学者也劝导莘莘学子们告别都市到小城镇创业发展。
然而,这类“明智”的开导,未能阻止年轻人奔向大城市的步伐。许多青年才俊仍然义无反顾地奔向竞争激烈大都市,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任何可供依附的背景或资源,许多是普通市民和农村家庭出身的穷孩子,“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期望凭借个人才学和奋斗实现自己的“中国梦”。甚至一些官员的子女,在父母卖房卖车、安排最好的工作、物色百里挑一的对象这些承诺和利诱下,毅然放弃家乡优越、安逸、潇洒的生活,颇似当年资本家、地主豪绅家庭公子小姐投身革命一般,义不容辞地前往大都市“赴汤蹈火”。
大城市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有人盘点去大城市的好处,列举了大城市产业资源丰富,工作机会多;文化教育平台高,个人成长快;发展空间大,富于挑战性等等。这些确实能成为吸引力的理由,比如现代教育学科门类越分越细,许多高精尖专业只有在大城市才能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和展示舞台,实现个人价值。不过我认为,这些都还不是问题的核心。
那么,问题的核心是什么?观察和思考中我终于明白,是青年一代对现代文明的热情向往和执着追求。
都市是现代文明的聚集地,其不断发展的高度文明,小城镇不仅无法比拟,而且永远难以企及。大城市不仅仅拥有各类现代化设施,更有各种灵动的文明元素。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密集的知识储备,提高了人们的学识见识和知识涵养。活跃的市场经济和有序竞争,培育了人们的契约精神和法制观念。城市的规范管理和成熟的社会秩序,锤炼了人们的规则意识和礼仪教养。繁荣的文化和高雅的艺术,提升了人们的道德情操和文化品位。都市具有的开放度和兼容性,使青年人的自身成长能够依靠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而不是仅仅靠拼爹或拼钱。都市高尚的人文环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文明礼仪,而不再是粗野鄙俗。都市高雅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更多是去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讲堂、音乐厅和歌剧院,或参加志愿者投身公益事业,而不再是酗酒、打牌、骂娘。
一位从海外留学归来的硕士,在北京找到了接收单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他符合在京落户的条件。可他在京城没有一丁点人脉关系,要在人人向往的“天子脚下”办个北京户口,他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家人为他准备了几万元的“打点费”,让他去试试看。这位学子按照从上下载的办理套路,一步一步从头办起。一个月以后,北京户口顺利办了下来,没花费一分钱。家人得知后竟然是“大喜过望”,说真没想到,在我们这儿,从县里往市里迁个户口还得花几个酒水钱呢,看看,人家大城市还是讲规矩。
有个从县城来的父亲,住在大城市儿子家,对我说,在这里出门乘公交车,总有人给我让座。在家乡小城,年轻人谁理你那一套。你不用力往上挤,根本就上不了车。小青年还挤兑你:老汉,你争急个啥,这趟上不去,你不能坐下趟车!
几年前,一部分青年逃离北上广,回到了他们的家乡。当他们发现故乡只需要“关系”过硬而不需要专业过硬的时候,当他们发现狭小的空间无法提供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时,当他们感到生活落后愚昧单调乏味而郁闷、空虚时,这些青年们便踏上重返北上广的列车。
青年人在追求什么?他们在追求现代文明,或者说,他们在追求与城市文明相伴生的“贵族精神”。贵族精神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贵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尽管由于中国历史缺少贵族传统而长期被人们误读,但贵族精神不失为一种优秀的社会行为准则、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易中天在《读城记》中写道:贵族精神既名之曰“贵族”,也就并非轻易可以养成。它多半是在优势的文化教育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所以,它不大可能产生在乡村,而基本上只会是城市文化、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对应物。
请不要阻止青年学子奔向大都市的步伐。向往文明,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天性。正是凭借这种天性,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赞